以前诸葛亮在的时候,不仅国家大事井井有条,连各地官员任命、兵马布置,也都是诸葛亮在处理,无需刘禅来考虑。
结果诸葛亮一走,刘禅这才知道管理一个国家有多麻烦。
大到官员任命安排、各地粮草税务征收、农民土地分配、全国死刑犯的审核、各地情报上传处置,小到仓库修建、道路维护、粮食播种甚至官员因为某些事情发生纠纷,都要找他来解决。
一时间刘禅头皮发麻,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等着诸葛亮回来,没想到诸葛亮又要去南阳,那他可怎么办?
诸葛亮就只好安抚道:“朝廷还有其它重臣,季常、公琰、威公、文伟等皆大才也,朝堂的事情,若是陛下有不能决议的地方,自然可以询问他们。”
“但是他们不能像丞相一样立即做出决断。”
刘禅找了个理由道:“何况他们有的时候意见也并不相同,朕也不知道该听谁的。唯有丞相做出的决断,才令人信服啊。”
“这”
诸葛亮皱起眉头,沈晨经常劝他不要太过操劳,做一件事的事情就专心做一件事情就好,别总想着所有大事小事全都包揽。
刘备驾崩之后,中路南阳主力就无人统帅,沈晨就举荐他承担起这个责任。
所以诸葛亮觉得如果要他亲自带兵北伐的话,那他自然要一直在军营里,否则若是不能训练士卒,紧抓军务,岂不是就变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
可现在刘禅又希望他能够处理政务,这就有点矛盾。
一时犹豫间。
刘禅想到了一个天才点子,他笑嘻嘻地说道:“反正宛城离襄阳也不远,丞相不如在宛城设丞相府,天下政务全都送往宛城去,丞相不就能够做决断了?”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因为宛城和汉水有淯水相连,坐船从宛城到襄阳也就两天,襄阳到宛城则要四五天时间。
更重要的是两地有信鸽基地相连,如果遇到紧急的事情,很快就能传递消息。
但诸葛亮又要管军务又要管政务,属实是把他当铁人。
下面今年从南阳调到中央为侍中的周不疑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道:“陛下,师君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丞相也是人,以往他处理国家大事,就已经很疲惫了,现在又要执掌军务,北伐曹魏,一心难以两用啊。”
“是啊陛下,臣以为丞相一边要操持军务,一边还要处理政务,难免有错漏之处。这对于军务和政务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因而臣以为,还是应该分开,政务就留在襄阳。”
“臣也觉得是这个理,丞相虽然能够把所有事情都做好,然而若事事都由丞相处置,那还要满朝大臣做什么?陛下还是应该信任其余诸臣才是。”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时间诸多臣子纷纷反对刘禅把政务也甩给诸葛亮。
倒不是他们怀疑诸葛亮,怕他军政全抓,成为一代权臣,像曹丕那样篡汉。
在现有的体制下,诸葛亮如果真这么做,恐怕立即就会被消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