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交锋的一瞬间,死伤便出现了。长剑割裂盔甲;长矛捅穿脊背。一幕幕让人感觉残忍的画面,没有丝毫遮掩的呈现在镜头前。按理说,国电在过审这类型电视剧的时候,一般都要求减少血腥片段,或者要求打码。但不知为何,《大夏风华》中的打仗画面没有做丝毫后期处理。血液四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悄然倒下,连最后的遗言都没有说出口。战争面前,每一条生命都是平等的。面对刀剑斧钺的威胁,他们身上的盔甲其实只能起到一点作用而已。甚至,一名大夏兵倒下的一瞬间,镜头还给了他一个特写。那是一双没有闭上的双眼,狰狞充血。他的嘴里一直在往外吐血,似乎还有抢救的机会。但下一秒,和他同样遭遇的大夏军开始纷纷倒下。另一边,瓦剌大军也同样好不到哪里去。这种拼刀剑,拼马匹的原始打仗方法,两边的损伤都差不多。打的最后,其实就是在拼对方的后期补给,在拼谁先拿下对方大军将领的首级。一段近五分钟的惨烈打仗剧情之后,战争进入了尾声。当然,真正的战争不可能只打五分钟。但电视剧中拍摄,一般只会拍几分钟而已。毕竟这么宏大的场景,一分一秒都是钱。一场战后,温太保整顿军队,调养生息。而这边的军报也被同步送到了大夏朝的都城,送到了温子仁的手中。整个朝廷上下,除了武官之外,剩下的文官都是他的人。想要看到前线的军报,太简单了。这一看,温子仁皱起了眉头。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好,不能太过于操心。但他和兵部的官员商量之后,一致认为这场仗不能再继续打了。国家耗不起。这些年,温太保自己在外打仗,打得爽了,一点都不关心国库里还有多少钱。打的时间越久,军队的消耗越大,后勤必定会跟不上。到时候,大军少了补给,几十万人没有粮食吃,总不能饿着肚子上去打仗吧。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马上要入冬了。边境外的草原一到冬天,又是大风,又是大雨,甚至还有大雪,各种稀奇古怪的天气层出不穷。这种天气下,大夏军怎么打?瓦剌人生来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天气的变化虽然对他们也有影响,但绝对比大夏军要好得多。此长彼消,此战必败。想到这里,温子仁决定给远在前线的温太保写了一个折子,实在不行就先撤。打仗不是好面子的时候,也不能太固执。但温子仁了解自己老爹的脾气。这个老头子就是倔。他决定的事情,谁去劝都不好使。这份折子地递过去,八成就没有后续了。一时间,温子仁气急攻心,大吐了一口鲜血。他的身体本就不好。短时间内操劳过度,一下子就累垮了。看到这一幕,观众的心都揪了起来。前方打仗的温太保、温子淳、温子恺和温子棣还没有出事,他这个后方搞后勤的老大哥就先顶不住了。“他当得起一个仁字。”“虽然我很希望大夏军赢,但实在不行就先撤军吧,天时地利人和,好像一个都不沾边。”“撤不下来的.......”“从第一集看到二十八集,你们还不清楚温太保的脾气吗?和驴一样倔。”“这要是不撤,等到天气变了,想撤都晚了。”弹幕都在为这场仗担忧。本来,他们都觉得大夏军出征是无敌的,绝对可以短时间内横扫瓦剌。但现在,他们无奈的发现,陈明编剧时的脑回路真不是一般人能跟得上的。接下来该怎么演?所有人都不知道。只有参与到这场拍摄的人,才知道接下来的剧情。但现在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大夏军的局势并不是很友好。关键是,他们拖得太久了。从年初开始出兵,一直拖到了快到冬天,这场仗都没有打完。战机已经延误了,再想找到合适的破局点,已经不太可能。越往后打,越不好打。除非能拖到明年开春,拖到明年的夏天,这样对大夏军就有利了。但还是那个问题。后勤补给怎么办?几十万人养一天都是巨大的开销,要是养到明年开春,大夏朝的国家经济就彻底崩了。到那时,温子仁就算是手段再强,计谋再多,也救不回大夏朝。剧中。观众越不想看到什么,偏偏就会出现什么。下雪了。而且是鹅毛般的大雪,就和倾倒一般洒在了大夏军的军营帐篷上。这些都是真雪。陈明斥巨资买了好几台造雪机,一刻不停的造雪,再从天空中抛洒下来,营造成大雪漫天的样子。既然是真雪,那雪花沾到人身上,或者落到地面的一瞬间,就会马上融化。过了一会,地面上才开始堆积起积雪。帐篷外站岗的士兵肩头也是落满了雪花。军帐内。一众将领心中都是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先撤军。大军的补给已经出现了疲软,而士兵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征伐,开始升起了思念故土的情怀。简单来说,有些士兵想家了。这种想家的情绪是会传播的,不出几天,大军中都会听到渴望归家的言论。但他们不敢说。这种话说出来,就是在打温太保的脸。当初说好的大破瓦剌,才能回去。现在打的一半,居然不打了,要回去,温太保绝对不会同意。搞不好,温太保先把他们砍了,以儆效尤。思来想去,这种话他们普通将领说不合适,但有三个人合适。那就是温子淳、温子恺和温子棣。这三人既是随军打仗的将领,又是温太保的儿子,他们三个人说话,温太保多少会听一点。一时间,诸位将领看向那三人。温子淳和温子恺一副完全没看见的样子。温子棣一咬牙,走上前去:“爹,这场仗不能再打了。”“我们最好是先撤军。”此话一出,帐篷内安静的可怕。这句话说出口,可就收不回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