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杜皓说有要事请教,秦教授点头示意他慢慢说。杜皓道:“这封信函……我实在解释不了,就那么出现在了梦境里,而且那段历史我本来也并不熟悉,下午听秦学姐介绍了一下才明白个大概。”他顿了一顿,秦教授点头表示接受他的说法。杜皓接着问道:“我听秦学姐提到过,您曾说周室灭亡,是天地间一大变故。我想请教的就是,您为何如此重视周朝的灭亡呢?”秦教授摸了摸刮得干干净净的下巴,点头道:“你算是问到点子上了。你们知道国家搞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吧?”杜皓几人点头道听说过。秦教授续道:“夏商周三代,年代久远,再加上历代战乱和秦始皇焚书、项羽焚秦宫等事件的损毁,存世的文物史料极为珍惜,很多真相被掩盖,实在是史学界的一件憾事……”杜皓几人都不是学历史的,听着有些懵,不知道这与杜皓的问题有何关联。秦教授一看几人的表情,明白了过来,笑道:“我就说得简单一点吧。我的看法是,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文明一个极关键的阶段,三代间有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不断发展,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本源。”说到这里,秦教授语气沉重:“然而,这种文化的本源随着周室的灭亡,断代了,以至于自秦以后,华夏文化的走向都变了,所以我说周室的灭亡是天地间一大变故。”杜皓不解道:“教授,有那么严重吗?”秦教授沉声道:“很严重!我甚至以为,自秦以后,先贤的书都被曲解了、异化了。这就是文化本源断代、失落的缘故!”---“我举一例证明。”秦教授道:“秦以前,天下共主的称号是什么?对,是‘王’。而秦以后呢?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改作了‘皇帝’。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改名而已哦!”秦教授蘸着茶水,写下了几个字,耐心地给几位理工科学生讲解。“王,《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天下所归往也’,考其字源呢,是一个刃口向下的斧头的形状。那么在古代,斧头象征的是战争,天下的人将发动战争的权力归给一位领袖,信任他依靠他,这就是王。但与王并列的,还有两种人: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君子。”秦教授又指着一个“圣”字道:“这个圣字,原本读kū,是‘致力于地’——也就是俗话说的地里刨食的意思。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以‘圣’代‘聖’。聖字何意呢?左边一个耳,代表听、知,右边一个呈,代表见、解。合起来也就是智慧通达的意思。”秦教授敲了敲黑板——哦不,是桌面:“所以,圣人就是探究天地大道而有所通达的人。圣人探究天道,由此而阐发对人间秩序的见解,这就会使王的行为受到制约。”“我们再看君子的‘君’字。”他续道,“君字很直观,上面一只手,握着一条垂下来的线,代表掌握上天垂象。下方一个口,代表宣告。子,是孳生的意思。所以‘君子’就是掌握天象、代天宣告、服务于万物孳生的人。”秦教授顿了一下,说到了重点:“所以,以王为共主的时代,王并不是‘至尊’,要受到‘圣人’和‘君子’的约束。当然,‘王体制’也不是就那么好,但是它至少要尊重圣人、君子的意见,王权无力干涉之,这是一种原始的学术自由啊!”接着,他又解释“皇帝”二字道:“皇与帝,原本也都是王,其字源本义你们自己去了解吧。”秦教授道,“但是到了始皇帝,他认为自己功德甚至超过了最初的王,觉得王这个称号被春秋战国诸位霸主僭越使用,已经不足以称呼他了,于是创造了皇帝这个词。”终于,秦教授说到了第二个重点:“在李斯等人的帮助下,皇帝制度全面取代了王体制,最大的影响其实在于:从此最高统治者皇帝成为了至圣至尊,无人可以超越他的地位,于是再也不允许能制约皇权的圣人和君子的出现了。以至于君子的含义后来也异化了,成为道德意义上的名词。”“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秦教授带着考校的意味看了看几人,摇了摇头道:“这意味着,从皇帝出现以后,对天道的解释权,归于了皇帝。任何人对天道的理解,都必须为皇权服务。”秦教授抬头望向庭外的星空:“所以啊,有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以后,所有的读书人,都只为了服务皇权、巩固皇权而钻研了。先贤的各种道理,也被他们曲解、利用到了如何博得皇帝青睐、如何获取权位上去了。这是学术自由精神的倒退,是对天地大道真理的放弃与忘却。”秦教授凝视星空,在对历史的兴叹中默然沉浸了片刻,几位年轻人似懂非懂,不敢作声。过了一会儿,秦教授收回目光,又自失地一笑道:“我说得比较笼统和概括,你们不治历史,不能产生共鸣也是正常的。这是我一家之见,未必正确。”“总之,”他总结道,“我的见解是,夏商周三代积累下来的对天道的追寻和感悟,是‘王体制’下圣人、君子得以独立思考的结果,它构成了我们的文化本源。然而在‘皇帝制度’下,这种独立思考被掐断了、被禁止了,甚至先辈的成果也被曲解,于是我们的文化本源其实就断代了,失落了。”“所以我才说,周室的灭亡,乃天地间一大变故。并不是惋惜周室,而是惋惜圣人和君子的消失啊。”秦教授结束了他的讲演。---消化了片刻,杜皓问道:“教授,我们知识浅陋,只听懂了个大概。那么您能否举例说明,我们文化本源是什么样子的,为何说它现在失落了呢?”秦教授点点头说道:“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举一例:你们听说过《周易》这本书吗?”几人当然表示听说过。秦教授复问:“那你们读过吗?”众人神色尴尬,或说是读过但读不懂,或说是认为那是占卜用的,现在不兴这个,云云。秦教授点头道:“是啊,自秦以后,《周易》大多被视为卜筮之书,到了现代更曾被当作是古代生产力低下、人民只能求神问卜的证据,虽然此书曾有‘大道之源’‘君子之书’的名头,但已经很少有人将它看作文化的源头、当成追溯文化本源的钥匙了。”他站起身来,边踱步边道:“孔子厉害吧?至圣先师,无冕之王,他读《易》而致韦编三绝,这个典故都知道吧?那么孔子是不是一个愚昧的、会求神问卜的人呢?显然不是,因为《论语》记载了他弟子的话:子不语怪力乱神。”他停下了脚步,复问:“那么一位‘不语怪力乱神’的圣贤,为何痴迷于《易》呢?甚至他和他的历代徒子徒孙,还为《易》作了诸多的研究注释,形成了后来称为‘十翼’的《易传》呢?请注意,他可是孔子,又不是疯子!”众人无可作答。秦教授又开始踱步:“诸子百家之学,皆出于《易》,又皆附于《易》。始皇帝烧书,除了是惩治那些骗他求长生的方士,以及禁绝六国的旧论以外,其实我推测的主要原因,乃是要销毁不利于君权至上的那些真知灼见啊。但就算是这样,他也不敢烧了《易》,因为这部书实在是太重要了,重要到皇帝也需要靠着曲解《易》而获得理论支撑啊!”“你们知道有多少成语是出于《周易》吗?”他自问自答,“有200多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谦谦君子、否极泰来、出神入化、物以类聚、无妄之灾、不速之客、群龙无首、各得其所……”他一口气列了二三十条常见常用的成语,然后摇头笑笑道:“都挺耳熟的吧?一部书出了那么多传世的成语,人们交谈写作随时都能提到其中的一两个,可是有几个人明白这些成语本来的意思呢?”“这说明什么?”他继续自问自答,“如同《周易》的《系辞传》所说的那样:百姓日用而不知啊。所以,这部书能说它仅仅是无用的卜筮之书吗?我甚至觉得,卜筮乃是此书的一种伪装,为的就是启发后人的思考和求证呢!”秦教授坐下喝了口茶,叹道:“孔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指的就是《周易》。结果呢?现在从小学到大学,都无人教授《周易》,乃至于现在的人连《论语》都无法真正读懂了。这不是断代、不是失落么?”---在秦教授家里,众人被灌了一脑袋的见解,最后似懂非懂地礼貌告辞。秦教授似乎也受到自己意见的感染,不再有心思追问杜皓“古字”的来历,倒是欢迎他常来坐坐,或许觉得他还是个合适的听众罢。回医院的路上,四人各自沉思。杜皓其实是有收获的,他发觉秦教授对于周室覆灭象征文化断代的看法,对他探究神秘世界每隔1782年出现“天地大劫”的规律,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王体制的终结,代表了圣人学术、君子精神的终结,所以是天地间一大变故,于是就对应了天地大劫吗?”他一路猜测着。忽然,他想起了什么,掏出电话拨给了秦秋笳:“学姐啊,我杜皓,打扰你一下。刚才忘了问教授了,夏商周三代,一共有多少年?”电话中,秦秋笳问了她父亲几声,然后回答道:“我爸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朝从大禹算起,应该是始于公元前2070年,如果从禹之子夏启立国算起,那就是始于公元前2038年。至于周代,基本上就是以周赧王去世为终止,公元前256年。中间一共是一千七八百年,你自己算算就知道了。”挂了电话,杜皓心中暗算:“2070减去256,是1814年;2038减去256,那是……”178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