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第4篇里仁篇,讲道德的,当然还有其他相关的。“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不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这个就像孟母三迁一样,孟子的母亲一直在为孟子寻找一个合适的环境。人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其实已经有很多实实在在的例子,大部分人都是会被环境所改变的,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要么改变环境,要么改变自己而适应环境。还有一个那就是换一个环境。一定不要忽视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真觉得不好,适应不了,也改变不了环境,那一定要赶紧换个环境,别害了自己。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才能长期安心于推行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善于利用仁德。”孔子强调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认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操。说白了可能是这样的情况有的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困则为非。也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容易滋生骄奢淫逸之心。而孔子认为仁者宅心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求心安理得,不会因为身处贫困而忧心悲戚,也不因为身居富贵而骄奢凌人,有着平和的心态和不易的情操志向,是为安仁。我觉得这个只是片面的,我觉得不可能什么都要往仁德那边靠。试想一下,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平民突然得到一股横财,当然是想花就花,想玩就玩,想闹就闹那么有知识,还经历了坎坎坷坷的人,自然而然不会因为贫穷而困扰,不会因为富贵而挥霍。这些就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仁德了吗?我觉得仁德是存在一种程度的,而不是以无或有,来明确判断。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得当的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在孔子说这句话,我第1个想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是一个君子,在太庙那里亦是如此。他能够真正的坦率认为,喜欢就是喜欢,厌恶就是厌恶。这让我想起社会中的一些人。小人厌恶一些人,因为因为这些人坏了自己的利益,让自己得到少了。其实在自己宿舍那里可以看得出来,就比如我抢了自己队友的红,他打字回到了。“你TMD是不是没长眼?”当然我也不会惯着他,肯定......你懂的。这也是厌恶的一种。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若人存心在仁。贴合孔子上一节所讲“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道理,倒是有几分相似。既然追求仁德,那么对于做坏事做恶事,他更偏向于仁德这一方面。观一叶可知秋,见微可知著。一叶亦能遮天。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说:“人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这是一个整合。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一个集团肯定人数很多,不可能每个人都有错。但是大体而言是可以判断集团中肯定有一部分人犯错误。正如同一个事件产生其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还有一个,如果白天看到有一两只蟑螂在你房间,不用想,你房间里肯定有很多蟑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你们都懂,我也不必废话。当一个人为了一样东西,哪怕明知道会死去,他依然要一样东西。这种东西可以说是信仰,也可以说是不可抛弃的,非常重要的。正如三体,质子封锁物理,一大批的物理学者如同失去了一种东西一样,宁可死去也不愿意面对。假如你告诉他可以研究更深层次的物理,但你明天会死去。我猜这些物理学者会是这样。“我愿意。”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读书人有志于真理,而又以穿不好的衣服,吃着饭菜不好为耻,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仁谈论的。表面功夫,花架子大,擅长伪装。如同学校中有些人中的学习者,我要好好学习,在图书馆拼搏几天之后又泄了气,说着太苦太累。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田宅。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实惠。”我没有那么大度,我也不是君子,我求的是自己过得好,家里人过得好,再让别人过得好。连自己都处理不好的人,心怀大义又有什么用?当然小人的区别是让自己过得好就行了,其他人过得好不好,与我无关。普通人一般生出的是这种想法。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为了追求私利而行事,会招来许多人的怨恨。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小人,亦或是君子,只要跨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行事,必然会受到很多人的怨恨。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句话倒是说到很多人心坎了。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以知,求为可知也”不担忧,没有官职地位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足以任职的本领,不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能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做就是了,不要求什么,不要渴望什么,认真做,好好做,做好自己应有的本分。现实中却是很多没有做到的,不瞒你说,也包括我。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知道利。”义这个字。公证合一的道理或举动合乎正义。但是现实中不单单是懂义还要懂人情这一个。一个外来者在乡村创业,被这些乡村的老人偷盗南瓜,番薯,或者是鱼等等。这个外来者啊,人情还未琢磨透啊。关系未打好,谁又能帮得了你?乡下有些就是这样,很注重,情,礼义廉耻。你要是跟他谈论起乡村有谁冒起了一些丑事,估计呀,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互帮互助,吃人手短,护人手长。试想一下,别人都对你那么好了,你难道还要损害他吗?损害他了,还被乡村里的人知道了,那自己家的脸往哪里丢,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其实往大一方面来想,看到谁就要好好的学习他的优点,不好的那就自我反省,久而久之自己便会好了起来。可惜呀,高中的时候没读出这种生意,到了大学还是社会才真正明白。也不要那么懊恼,学习是不会停止的,你既然知道,那便好好的用起来。人的成长速度是不一样的,现实中年纪轻轻的就是一个厉害大佬,与那些上了年纪的一对比,他的成长速度真的太快了。如同爽文一般,男主角经常越级战斗。这不就像每个人的成长速度不一样吗?有的人在同年龄段却是非常差的地步。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没多少人听得下去,但也如同好建议,其实对父母是如此,对自己家人,朋友也应如此。不应在这里局限住,要往大的想。网络所说。格局要大,哈哈哈。但有时候也要格局小一点。能看得更清楚。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要远离家乡太过遥远,非要离家不可,也必须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个可深得我心了,我每次出去玩的时候,如果花的时间很久,我就会告诉父母,让他们不必担心,哪怕我玩再久也没事。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当然如此。这些也可以与朋友说起,既表尊重也表肯定。好了,日记写到这里也算是收尾了,都已经12点多了,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