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匠人(2 / 2)

现在,也包括后世的英译本《论语》《庄子》什么的,都差不多这水平,就算是辜鸿铭比较厉害,也只能是把意思解释得比较到位,英文在表述上根本无法发挥出高度精炼的文言文气势。

李谕穿越前,英国最大的出版社刚刚也出版了《庄子》,可以借此了解一下欧美人如何阅读古籍。

它是由原作翻译到英文,再翻译回中文,内容就是“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的末端比泰山还大”这种水平。

朱国桢顿时不觉得洋人多厉害了,哈哈笑道:“参赞先生,你的中文水平还有待提高!”

这就有点难为珀·费雪,实际上就算李谕,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仅限于学校里语文课上过的内容。

朱国桢甚至提笔写了出来,拿给珀·费雪看。

珀·费雪的确没有看过原版《庄子》,确切说是看不懂。

“这难道不是一个意思?”珀·费雪问道。

李谕说:“我再教给你一个中国谚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你看不懂原版,就不要说懂得《庄子》,更不具备批判孔子、庄子的资格。”

“难道你又不是在批判我们的黑格尔吗?”珀·费雪不依不饶。

“不一样,”李谕摊摊手,“我那是就事论事,我从心中尊重他的辩证哲学。但不代表一个思想家说过的所有话都是对的。要不要我们聊聊辩证哲学?”

就算李谕不懂哲学,不过在中国这种无神论社会成长起来,太懂什么叫做辩证了。

珀·费雪张了张嘴:“我们……有机会再聊这个问题。”

李谕从书架上找出一本《庄子》:“送给你。”

多少有点讽刺意味,但珀·费雪如今已差不多知道自己理解有误,厚着脸皮接过来:“我是懂中文的,用不了多久可以读完。”

李谕戏谑道:“到时候还望参赞大人指摘。”

他可不信对方真能读懂。

珀·费雪走后,朱国桢说:“想不到洋人原来是这么看待我们的典籍。”

李谕已经见怪不快:“改不了的。”

朱国桢说:“如此说来,洋人的文字不过尔尔!”

李谕说:“也不要这么自信,只能说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不同。”

朱国桢说:“那你刚才不留他下来多讲讲?说不定还能让他真正了解尊重我们的文化。”

李谕说:“有个英国人这么说过:他是放羊的,我是砍柴的。我们两个聊了一下午,他的羊吃饱了,而我的柴哪?”

朱国桢琢磨了一会儿,“这一句似乎有点道理,看来英国人说话还是有点意味的。”

那一句出自《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

李谕说:“所以就算我能说通他,又能怎样?我获得不了什么,反而浪费了时间。书这个东西,就像植物,严重依赖水土环境,文化环境一变,无论是时间变迁,还是空间变迁,都会让一本书变得怪怪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