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寇准何等身份,回家只能骑驴。
这也就算了,关键是驴的数量也不太够。宋仁宗征西夏,从全国调集五万头驴来运军粮,简直匪夷所思。
唐时大名鼎鼎的淮西骡子军,动不动就是五千骑、八千骑。而奉朝廷之命征讨他们的魏博军,也有上万骑兵。
王镕与李克用大战,引「十万骑」,虽说有点浮夸,但十万匹马还是有的。
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没有足够的牲畜,原因只有一个:老百姓穷。
而恰恰北宋的赋税比晚唐五代还要重,完全对上了。老百姓穷得掉渣,哪来的牲畜?
「三十年前,圣人尚在灵州,为了筹措军赏,大肆卖马。」王师鲁又道:「一匹索绢三十余匹。三十年过去了,而今一匹马也就二十匹绢,便宜的时候甚至只要二十匹杂绢。广州一匹马多少钱?」
「如果是北地健马,少说也得六七万钱。」刘隐说道。
王师鲁算了一下,如果是一般的绢帛,折合下来差不多二百匹了,几乎是北地的十倍。
「几十贯买一匹马,这也太贵了。」王师鲁惊道:「百姓谁用得起?这都可以买一
处不错的农家宅院了。」
「百姓又怎么可能用马。」刘隐笑道。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王师鲁说道:「要想让人用得起牲畜,就得把价格打下来。几十贯钱做点什么事不好,非得买马?前唐最缺马那段时间,被回鹘人敲诈,也不过四十匹绢一匹。」
安史之乱后,唐廷的养马体系一度崩溃,不得不向回鹘购马。
回鹘人不是傻子,见你缺马,当然索要高价,「乾元中(回鹘)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
回鹘人不但卖高价,还一次就卖几万匹马,一匹马四十匹绢堪比抢劫——折合成钱,怎么着也要20贯的样子。
但唐廷慢慢花时间调整了过来,开始在各处重建牧监。他们甚至在福建都养马、驴「游畜之」,泉州当时养了七千匹马。
昭义节度使在潞州津梁寺附近养马,「马如鸭而健,世所谓津梁种者,岁入马价数百万。」
潞州津梁寺的马甚至形成了品牌,每年稳定向市场上销售五百匹左右的马。
太和七年,银州刺史刘源奏,银州已经有了七千余匹马。
在这一年,大唐马价下降到了15—20匹绢,大概8—10贯钱的样子。
对比北宋,一匹马几十贯,这还是军购价格,民间采买要近百贯。驴、骡、牛的价格,甚至远超战争频繁的五代王朝——这可是太平盛世时的牲畜价格,直教人想不通,怎么会无能到这种程度?
夏朝经过三十年苦心孤诣的马政,又与草原互通有无,马价年年下跌。而且,充斥市面上的马的整体质量不错,本来价格就应比唐马高一些,结果基本维持了原价,可见社会面上的牲畜保有量已经相当高了。
农业社会牲畜的作用,无论怎么拔高也不为过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