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杨猛询问飞船的状况,小伊立刻有了回答:“正在检测分析中!”“目前飞船内可进入循环系统的物质,已经可以满足循环系统百年时间的需求!”“而慢损耗物质还有几种元素的储量不足,无法满足长时间的航行!”“慢损耗物质?哪几种!”“其中消耗量最大的钛金属,用于基铌超导技术的铌元素,还有用于轻金属合金的镁元素,都尚有缺口,除了这三种元素外,还有一些元素需要备用储量,以应对返回途中出现的意外情况。看着小光列出的一长串元素列表,杨猛陷入了沉思中,物质的分类方式有很多,各种分类方式的标准也很严格,但在他们航天员来看,在飞船上物质一般分成两类,一类是可循环物质,一类是不可循环物质,只要飞船的循环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转,以人类当前的循环技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需要担心可循环物质的损耗,就像对人类极为重要的氧气,早在百年前的空间站时代,人类凭借碳氧催化循环系统,已经不需要从地球上运送氧气到空间站上了,只需要定时维护循环系统,人类呼出的废气便重新循环为可供吸入的氧气,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在2021年分别实现了用一氧化碳合而成蛋白质,二氧化碳合成单糖到多糖的淀粉的技术,虽然因为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使得这种合成方法的成本很高,但随着可控核聚变的突破,这种限制也不是问题,因此在这个时代的飞船上,在循环系统的加持下,人类根本不需对吃喝这种生命根本需要感到担忧,只要循环系统一直在运作,人类便可以一直生存下去。然而,有些物质是无法循环的,像是循环系统的中的许多催化剂,在时间的流逝下会慢慢损耗,这些损耗的物质会在粒子层面缓慢的扩散到整个循环系统中,因此催化物质需要及时的清理和更换值得庆幸的事,这些催化物质的需求量不多,只要备好一些备用的材料,能支撑百年的时间也不是问题,真正麻烦的是飞船外部材料的损耗。想到飞船外部的损耗,杨猛暗自皱了一下眉头:“飞船外部的金属主要是钛,但那块金属上的钛元素并不多,也不知道,有没有其他金属可以代替钛!”“代替钛做什么?”此时刚经历完一轮怪叫的小光,听到杨猛的自语,传来了一声询问。听到这样的询问,杨猛瞥了一眼,视频中小光,回应了一句:“是为了应对宇宙中的摩擦!”“摩擦?”“宇宙中不是真空环境吗?哪里来的摩擦?”见小光这样的存在,也认为宇宙是真空环境,杨猛忍不住反问了一句:“你也认为宇宙真的是真空环境吗?”听到这样的问题,小光闪烁了两下回应道:“根据我这段时间的观察,倒也不是真空环境,宇宙中充满了各种高能射线,高能粒子流,可这些东西,似乎对宏观物体似乎无法产生影响?”“你忽略了速度。”“速度!”听到杨猛的提醒,小光闪烁几下,沉默了下来,小光毕竟是存在了无数岁月的文明,虽然它们的科技发展有些畸形,但一些基础的理论还是有的,而见小光似乎明白了些什么,杨猛默默的叹息一声,其实宇宙中的情况远比人类想象的要复杂许多。毕竟人类观察到的宇宙的全名叫“可见宇宙”而可见宇宙,包含了可见光、引力扰动、伦琴射线,光谱全部波段等等。看起来人类观察的范围极广可事实上,那些不发光、不散发任何能量、引力扰动微弱的区域,占据了人类可观察宇宙的大部分区域。而在这其中,仅仅是不发光这一项,便让人类的天文观测受到影响。也是因为这样的阻碍,人类在1995年才确认了太阳系外的第一颗行星,而且还是通过引力扰动发现的。在这之前的,人类还一度怀疑,除了太阳系其他恒星并不存在行星……也是因为这样的突破,谁也无法断言,在太阳系与最近恒星比邻星,这4.3个光年的区间内空无一物,而且在去除两个恒星各自一光年的引力摄动范围后,还存在着将近两光年的无光、微引力、没有任何能量的漆黑冷寂区域,这里面存在什么以当时人类的天文观测技术,什么也看不到。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先驱航天员在离开太阳系中,在黑暗中前行时,也曾遇到过不少危机,而这些危机大多来自于宇宙中的微小漂浮物的撞击,磨损了飞船的外部结构。“可要多大的速度,才能使得高能粒子对飞船造成破坏?”此时的小光似乎计算出了杨猛刚才话语的正确性,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光问出这样的问题,杨猛并没有感到诧异,作为一直困在一个星球上的文明来说,它们很难想象在宇宙中需要多快的速度,才能进行基本的星际旅行。就像是在地面奔跑的人类,很难想象早期超音速飞机在突破音障后,因为气动模型设计不过关,被空气撕成碎片的状况。更无法想象,当空间站的返回舱再入大气时,会与人类习以为常的空气在高速摩擦下,产生上千度的高温。而在宇宙中,起先人类也没有在意那些微小的尘埃粒子,毕竟那时的探测器,速度大多都在20到50公里每秒之间,最快也就到达几百倍音速罢了!但在星际旅行之间,最低的速度也要求百分之一光速。“最低也要3000公里每秒的速度!”杨猛回答了小光刚才的问题,而小伊按照早先记录的鲁坦星人尺度转换表,将这样的速度翻译成了小光可以理解的速度。当听到这样的速度,屏幕中的小光开始微微的闪烁起来。“这种速度,真是难以想象,也难怪你要担心飞船外部的磨损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