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弄巧成拙?(1 / 1)

(杨猛将一些褐矮星的数据告诉了小光,而小光在闪烁了一下,回应道:“原来褐矮星是介于恒星与行星的一种天体!”“是的!”“既然这种褐矮星也存在于宇宙中!那有没有像是行星一样的流浪天体!”“有的!”“按照褐矮星的分类,当质量小于木星质量时,因天体表面更冷所以将其称为黑行星!”因为鲁坦星系中并不存在木星这样的巨型行星,小伊在翻译这句话时,也按照常规方式,翻译成了小光能理解的质量单位,而听完杨猛所说的话,小光又闪烁了一下,没有展露出任何惊讶的情绪了,只是感慨了一句:“从这些发现来看,你们在宇宙中的探测技术远超我们啊?”见小光赞叹人类的探测技术,杨猛看了一眼闪烁的光点,心中暗道一声:“若探测技术真的先进,飞船也不会失控撞向鲁坦b星!”回想起当初飞船失事时的情况,杨猛直到现在还是想不明白,在飞船避障系统长期运行的状况下,无垠东方号是如何直直的撞向鲁坦星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无垠东方号在接近鲁坦星时,飞船上的智能系统,会将他从低温休眠中唤醒,可直到飞船的接近鲁坦星,轨道无法更改时,飞船上的智能系统才紧急将他唤醒。对于飞船坠毁的事情,他从离开鲁坦b行星后便一直在寻找着答案,可关于当时坠毁的信息,已经全部丢失,飞船坠毁地点遭受到红霭的侵袭,硬质存贮介质所存储的信息都遭到了破坏,纵使他想要恢复数据也是极其困难的事情,“飞船已经修补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有一些空余的时间,也有时间对存储介质进行尝试性的修复!”想到这里,杨猛的思维一时间发散到了其他的地方,直到小伊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响起,他的思维才回到眼前的事务上,“根据初步分析,可以确定南河三a与南河三b都有存在行星的可能!”“南河三b也有行星?”“是的,根据观察数据的分析,南河三b也有一定几率存在行星!”听到南河三b存在行星,杨猛的脸上出现了一些诧异的神色。而一旁的小光注意到了杨猛的神情有些变化,闪烁了一下问道:“对于那颗灾星的探测是否有了结果?”听到小光的询问,杨猛也没有隐瞒什么,点了点头回应道:“确实发现了一些行星存在的痕迹!”“你打算前往吗?”小光剧烈的闪烁了一下询问到,听到这个问题,杨猛沉吟了片刻回应道,“不急,现在南河三的情况还没有探测清楚!”“没有探测清楚?”“因为是双星系统,南河三a和南河三b的距离很近,因此还要一些时间确定两个天体各自的行星轨道!”“原来是这样!”小光闪烁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表达出来,而杨猛也没有理会小光,继续与体内的小伊将交流着南河三的情况。“小伊还要多久才能大概确定,南河三行星轨道运行状况!”“按照现在有的距离,结合径向速度法和星掩法,大概需要四天的时间,便能确定一些较大行星的位置!”“四天!”听到这样的时间,杨猛心中默默的松了一口气,在天文观测中,想要搞清楚远距离天体的轨道位置状况,往往需要积年累月的观测,在过去的时代,有些天体需要天文学家耗尽一生的精力去研究,而且还不一定研究出什么结果。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这用一辈子去研究的天体,甚至会出现爆炸的情况。而小伊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搞清楚南河三行星的状况,杨猛十分清楚,这可能是因为鲁坦星与南河三十分近的缘故。1.12光年在先驱航天员看来是一段不小的距离,但在深空天文观测研究者看来,这点距离并不算远,观测起来也十分的容易。“那接下来,只需等待小光的观测结果!”……时间如白驹过隙,四天的时间转眼而过原本停靠在冰卫七的附近的无垠东方号,在这段时间又向鲁坦星星系的外围,移动了一些距离。而那颗幽蓝深邃的鲁坦c行星,倒影在舷窗上的光影,这时也只有满月时的一半了,透过倒影着蓝色阴影的舷窗,可以看到杨猛正与小光交流着什么,“其实这个星系还没有探索完……”小光闪烁着说道。“你还能找到类似冰卫七上的金属块?”听到杨猛的问话,小光沉默了几秒后回应道:“不去探索一下,又怎么知道没有呢?”“不必浪费时间了?”杨猛摇了摇头说道:“这个星系重元素资源十分的稀少,按照恒星结构演化理论,在恒星演化的过程中,越重的元素越先坠入恒星胚胎中,待恒星聚变点燃后,这部分重元素会变成带有质量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飘向宇宙空间,所以说之后的行星,能拥有的重元素可能更少,而且现在飞船,有了初步的宇宙航行能力,到达南河三应该没什么问题?”“可那颗灾星的危险程度你应该知道?”“我只是在外面蹭一下,并不进去,危险程度并不大,而且我也不相信我会那么倒霉,一到南河三那颗恒星就恰好爆炸!”听到这样的说法,小光快速的闪烁了一下后问道:“是什么理由,让你去南河三冒险?”“什么理由?”杨猛沉吟了一下回应道:“也许我只想早点回到地球!”“回去……思乡!”当小光理解杨猛所展露出的感情后,身上快速闪动的频率突然停止,而后剧烈的闪烁了一下,此时,杨猛的太阳穴也出现了微微的痛感,若隐若现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响起,这种声音是一种陌生的语言,但他又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砸了你们!”“砸了!”“弄巧成拙了!”这种声音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像上课迷糊的学生,声音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并未在他的记忆,以及听觉神经上留下任何痕迹。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