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天降异象(1 / 1)

(文鼓响彻六声,便戛然而止。不少人暗叹可惜。若是再响一次,便是见证了文鼓七响。听闻,文鼓七响,日后必成大儒!文鼓八响,有机会成就天地大儒!天地大儒什么概念?哪怕是天下儒道十阁的阁主,也几乎都是七品大儒。不过,六响也足以惊艳世人了。而就在此时。碧空万里的天际之上,忽然出现一架虹桥!已有眼尖的学子呼喊:“快看天际!好像是诗出异相!”不过,当众人的目光循声望去,并没有发现什么。“哪有异象?”“不要一惊一乍的,文鼓六响的诗词,应该还不至于招出天地异相。”“我看你是看模糊了。”那眼尖的学子皱了皱眉,再次看去,的确是空无一物,只讪讪说道:“不好意识诸位,刚才我看错了...”与此同时。列子阁。荀列子收回天品文器‘列子阁’的威压,天地再次恢复如常,异象消失。没错,这‘列子阁’的本体,便是一尊天品文器!有通天彻地之能。就在刚刚,荀列子出手,动用文器,将异相压制住了。荀列子叹了口气,心有余悸的道:“好在李逍目前并无儒道修为,加上又是一首写景的诗句。否则就算是老夫凭借天品文器,也无法将这天地异象压制回去。”“师兄,你何时变得如此狭隘!”见状,刘高远怒不可遏,质问道:“诗出异象啊!恐怕这首诗能让文鼓响七次以上,甚至八次!你为何压制住!”荀列子叹了口气,他也不想这么做。可是,他清楚李逍现在的处境,身在天下第一侯玄机侯府当中,又是前朝余孽的身份。玄机侯李神玄的为人,他也有所耳闻。李神玄是一个极度偏执,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容不得身上有一丝污点的疯子。当年,建难一役,当今圣上夺得天下,要求前朝礼部尚书孔方正写即位诏书。孔方正宁死不从,囚禁三年也不松口,最后被圣上斩首。本来念其功劳,孔方正之女孔烟云赦其罪。可这个李神玄依旧将自己的正妻,孔烟云和李逍推上刑场。李逍因为孔烟云的一首诗,迫于文人的压力而存活下来。足以见得,此人心如铁石,容不得半分污点。若是李逍锋芒毕露,绝对会引起这个李神玄的注意。在他没有彻底离开侯府之前,荀列子觉得还是不要露出锋芒为好。荀列子没有多说,只是反问道:“师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道理难道还要师兄教你吗?”“哼!”刘高云十分不解,不过见师兄不愿意说,也没有追问下去。只是他心中有些莫名的心酸.....这么好的弟子,为什么自己去侯府这么多天没有发现,却是被师兄捡到便宜了呢?与此同时。这沁心湖之上。唯一一位儒道四品的学子,苏攸决看出了些不对来。他皱眉道,楠楠道:“刚才好像有一道才气灌入了九天文鼓...也不知是不是我眼花...”想了一想,苏攸决决定将此诗摘抄给父亲。让自己的父亲鉴赏一番。因为他觉得,此诗绝不可能只让文鼓响六下!他将诗句摘抄下来,从身上掏出一信封,将诗句放入其中,写下地址。随后丢出信封。那信封竟然朝着书写地址的方向,自动飞行。显然,这信封不是凡物,也是一件文器。虽说苏攸决这般觉得,可此时的沁心湖上,已经是议论纷纷。“六响,六响啊!我就知道此诗不凡!当真如此!”“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太震撼了!”“何止这一句,整首诗浑然天成,句句都是经典!”沁心湖之上的学子们一个个不停的在惊叹着。而与此同时。这六响九天文鼓的鼓声。响彻了整个京城。白鹿书院。院长许平,忽然停住脚步,心中细数响声。一响。两响。三响。...直到第六响之时,鼓声戛然而止。“可惜了,若是再响一声,此人便能有大儒之资...”“不过,六响也足以自傲了,不出所料,应当是我学院的学子吧?”白鹿书院院长许平手中握着一本典籍,楠楠道,随后再次低头看书。与此同时。苍松书院。院长杜苍听到第二声响声,便停下手中之事,细细聆听,直到停止。“九天文鼓六响,当真不错!”“今日我书院的学子去了十三人。”“不知此人是谁,会不会是我书院的学子?”“若不是我院的弟子....老夫一定要想办法抢到此人。”院长杜苍心中这般想着。其实。不止是这两家天下闻名的书院。西山书院、云中书院、青玉书院、琅琊书院....京城外隐秘之处的学宫...无数书院都听到了鼓声,心生震撼。能敲响文鼓六次的学子,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京城乃天都,书院何其之多,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白鹿书院和苍松书院。原因无他。这两家书院出的学子,敲响九天文鼓的数量最多。一家书院的实力和名望,便要看书院的学子能否进入几处儒阁,能进几人来综合评判。这是天下读书人认可的。儒阁的存在,不属于任何势力,不偏袒任何人,公正、公平、纯粹是只属于读书人,进入儒阁全凭实力说话。因此,各大学院都是想尽了办法,让自己学院的学子,去儒阁尝试。如此。眼下随着这九天文鼓六响传出,京城无数书院都显得有些躁动。与此同时。大乾皇宫,天仪殿。正在匍匐于龙案旁塌旁的天晟大帝古长空,忽然睁开微眯着的双目。“文鼓六响,许久没有出现过了。”旁边,有一皮肤干涩皱褶,焦黄枯瘦的搂着身子的老太监走了出来,躬着身子道:“陛下,是否需要老奴将此人寻来...”古长空坐起身来,拿起将龙案上的一本道教经义捧于手中揣摩起来。“不必了,文鼓六响虽不错,但对于这次的天命之争,还缺些火候。”“你去盯着这次礼部办的诗考,务必重视...”“老奴领旨。”老太监拱了拱手,便退了下去。大殿安静。而古长空则是继续看着手中的书籍,心中思绪万千。“天命天命....百年难一遇的天命之争即将问世。”“大乾国运、命数经过十年前一事,大有波动...”“希望这次诗考能出些能为朕所用之人,切不要昙花一现...”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