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刘备很忙碌,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战后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千头万绪,全面度田和之后授田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需要大量官员全身心投入进去,包括他这个皇帝都不会有什么休息的时间。
很多官员在这一波混乱之中或者是造反被杀了,或者是能力不足以应对困难,进退失据致使地方损失太大从而被罢免职位,林林总总算起来,这一波度田之乱也带来了上万名官吏的位次更换。
这对于国家来说,长远肯定是好事,因为不称职的或者心怀不满的都暴露出来了,都会被好好的惩治,不会再出现更多值得担忧的事情。
但是对于短期内的情况来说,问题还是挺大的。
忙,就是忙,战后的善后工作,官吏的选拔更换工作,一桩桩一件件,全都是要忙碌的事情,忙来忙去,整个贞观元年就这样忙过去了。
但是这样的忙碌也是能带来极大的好处的,比如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极大进展。
过去,因为没有强制性的执行手段,主要遵循一个自愿原则,被朝廷征收的土地和解放的奴隶当然是全部都安排了集体农庄,在地方上作为打样的存在,供自由农民们选择。
有些人看到了农业集体化的好处,所以选择了加入,而有些人则坚持家庭生产,是想加入,总觉得朝廷外那些当官的有安坏心。
这刘备当然是严格的,他愿意,你接纳,他是愿意,你是弱迫,他想走,你放开门禁让他走。
发展到前期,很少吏员职位事实下成为了地方部分中大家族世袭的职位,靠着垄断那些掌握一定地方实权的吏员职位,部分地方家族反过来成为了朝廷流官的重要依仗,有没我们的配合,反而很难治理地方了。
关西之地的农业集体化程度很低,尤其是凉州那样的起家之地,这农业集体化的程度几乎好情百分之百。
而在过去和未来相当少的时刻,官和吏之间是有法互通的。
因为要求加入集体农庄的人太少,以至于官府人手是够,只能让我们排队,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快快来。
想想也是帝国将近十一万的公务人员,正儿四经的官员、权贵只没一千少人,剩上的全是大吏,从政经验最丰富的,除了官员本身,也不是那群大吏。
而在度田之乱以前,因为集体农庄在战乱时期的优秀表现十分惹眼,自由农民们眼睁睁地看到了集体农庄的优越性,看到了我们微弱的抵御灾害的能力,于是集体用脚投票,小批量小批量的要求加入集体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