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有益于人民的人(2 / 2)

但林为民的情况跟这些人很不一样。

首先是在身份上,以前捐款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香江和海外的富商,是资本家。在当时,能不能要这些人捐的钱都是值得政府和民间探讨的问题。

七十年代末,包玉刚要给国内捐款两千万米刀,最后是在那位领导的拍板下才接受的。

林为民不是富商,他是文人、是作家,如果单纯从意识形态上来说,他的钱要比那帮资本家干净的多,国人对于这样的财富向来是宽容且友善的。

然后就是双方的财富等级,那些给国内捐款的大富商,哪一个都是身家巨万,他们捐款的数目不说是自身财富的九牛一毛,但肯定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事。

相比之下,林为民的这三千多万很有可能是他身家的一半,甚至是绝大部分,这样的捐款更称得上是义举。

最后就是捐款的目的,那些给国内捐款的大富商,不排除有爱国情怀,但要说他们纯粹是出于爱国心,也很难说服大众,毕竟国内最困难的时候,可没见哪个富商愿意伸出援手。

林为民捐款图的是什么呢?

老百姓们想了半天,他无非是能得点名。

可人家出的名还不够大吗?官方的认可也好、媒体的报道也好、老百姓的赞赏也好,这些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如潮的报道席卷着老百姓们的眼球,其中一篇沪上《文汇报》的报道引用了伟人写过的话。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无数人看到这段话心中感慨万千,当年老人家在《纪念白求恩》中所写的这段话,形容的大概就是林为民这种人吧!

外界各种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对林为民的影响并不大,无非是老百姓讨论的多了一些,但对中国青少年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希望小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个诞生还不到一个月的基金会和它即将运行的慈善项目经由全国多家媒体的报道,在短时间内便为广大老百姓所熟知,不少人在通过各种媒体看到相关的报道后,通过写信、打电话的方式联系基金会。

有人详细咨询捐助资金的使用用途,有人询问希望小学的建设计划,还有的人直接汇钱……

在媒体狂轰乱炸的前半个月时间内,中国青少年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募得捐款300余万。

这个数字尽管对比前期募捐数字并不多,但却意义非凡,因为这些捐款全部是来自于普通的民众,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民意,代表了老百姓们对于基金会和希望工程的认可。

在得到来自民间的认可后,基金会迫不及待的召开了第一次正式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只有一个,制定建设希望小学的各项章程、标准并确定全国第一批希望小学的选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