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述那边本来是见到高句丽请降使的,但是来护儿已经打起来了,他不打,说不过去了。
不过他是在高句丽使者回城之后,才下令攻城,算是比较讲规矩。
本该是最难打的平壤,却成了远征至今最好打的一座城池。
当天傍晚,城墙上便扯起了白旗,随后城门大开,高元率领群臣,身穿白衣,投降大隋。
宇文述与来护儿进驻平壤城,派游骑速往辽东报捷。
麦铁杖对高句丽恨意太深,直接放纵士卒,在平壤城内大肆劫掠,搞得是乌烟瘴气,好东西全都被他的部下抢走了。
李靖对此视若无睹,虽然他知道不该这么做,但实在没办法劝,人家嫡长子战死,尸体被侮辱,搁谁也咽不下这口气啊。
曾经自称辽东粪土臣元的高句丽王高元,被圈禁在皇宫的一处犄角旮旯,高氏王朝正在走向他们的终点。
开皇十七年,杨坚在赐给高句丽上一任国主高阳成的玺书中,末尾有这么一句话:
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觉得辽河宽广为天险?比长江怎么样?你觉得高句丽人多,有陈国多吗?朕要不是心善,随便找一个将军征讨你,能费多大力?所以啊,你老实点吧。
最后这句自求多福,可谓点睛之处,杨坚的严厉警告,高句丽没有当回事,做为后继之君的杨广,终于为大隋东北之患,画上句号。
大业大业,千秋大业。
身在辽东的杨广收到捷报之后,大喜若狂:
“令宇文述将高元家眷押送辽东,朕要当面训斥此贼。”
大厅内,杨约跪地痛哭,口中高呼着皇帝英武,秦皇汉武之后,雄图霸业莫有匹之。
杨广谦虚道:“朕承继于高祖皇帝,得有四海,不如先皇。”
一个拍马屁,一个假谦虚,绝配了。
眼下的大厅内,气氛热烈,人人都长松了一口气,大家喜笑颜开,兴高采烈的聊着天。
裴矩站出来道:“如今平壤攻克,高建武却逃回国内城,自立为王,应令崔弘升、薛世雄、荆元恒全力攻取。”
杨广点了点头:“传旨,崔弘升为狼林道行军总管,集我大军,立即攻打国内。”
眼下整个高句丽,也就剩下国内城没有被拿下来,因为东路军一开始的目的,是守住东路防线,给主力南下提供策应,眼下平壤都拿下了,其实不用杨广下旨,崔弘升他们已经合兵,主攻国内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