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的储备足够了,宁纯在城里的几座织布坊,已经改造成功,现在已经在织棉布了,”民部尚书宁洄藻汇报道。
岭南这里的木棉,跟黄河江淮种植的棉花,不是一类东西,它这个是短纤维棉,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都有大量分布。
短纤维也可做棉布啊,就是粗糙点嘛,冯玉致那件吉贝,人家不也是当宝贝呢吗?
质量好的有质量好的价格,粗糙的有粗糙的价格,市场上的货物本来就有个三六九等,不可能只有高中端,没有低端货,再者,短纤维木棉做为填充物,是非常合适的。
李世民点了点头,笑道:“织布的事情,就交给你了,我只要布,不听你这些唠叨话。”
主要是他不懂,也没工夫去研究这个。
坐在他身旁的,还有晋阳公主杨奇,人家夫妻俩的感情很好,杨奇并不比长孙皇后差,可以说犹有过之。
李世民看向李密,道:“玄邃给他们讲一讲吧。”
李密点了点头,展开面前长几上的卷宗,朝众人详解道:
“太子在东宫拟出来的这套田亩制度,是在我大隋田制的基础上,依据当下岭南形势,略微修改而成,新制中,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十岁以下为小,十七以下为中,十八以上为丁,丁从课役,六十为老,乃免役,六十六及没,退田。”
课役就是课税和服役,六十岁免服役,六十六或者死了,要把国家给你的田还给国家。
丘和抬手皱眉道:“十八岁才算成丁?增了三年啊?”
李密微笑解释道:“岭南田少,只能这么给,十五岁就给田的话,以眼下开垦荒田的速度,是跟不上的。”
丘和点了点头头:“听着到是挺合理的,你继续说。”
李密点了点头,继续道:“改露天为口分田,一夫授田八十亩,妇人四十亩,每丁给永业桑田二十亩,也就是说,一对夫妻,口分田共一百二十亩还有二十亩的桑田,家有丁牛,额外授田四十亩,限四牛,这个与均田制相同,并未修改,但是太子说了,岭南虽然田少,但人也少,要尽量予以足额授田。”
郁林郡太守岑明秀目瞪口呆:“这么给的话,各部落酋帅不会答应的,这不就是以户计算,将部落百姓从部落分解出去吗?我还以为你们会改一改,这完全就没改嘛。”
“这是大隋的均田制,你知道改制要经过哪些步骤吗?”李密笑道:“怎么可能为岭南破例。”
岑明秀摇头叹息道:“怕是要出事啊。”
“这么好的制度,那些部落俚僚百姓,肯定是乐意的,不满意的只有那些酋帅,”李世民沉声道:
“我不愿得罪百姓,却不怕得罪他们,至于如何让百姓们了解和接纳国家的政策,这是诸位太守的事情,谁的地方闹民乱,以丢城失地问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