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迟疑半晌,摇着头说道:“吾不如也!”
这话,倒不是颜回有意谦虚,也不是颜回有意抬高王良瑜,而是因为王良瑜有着领先时代的见识,有着后世两千年多年的文化积累,孔夫子讲述的儒家经义,王良瑜哪怕没什么钻研,但总归是说出一两句至理名言的,譬如“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
这些名言警句一出,自然让儒家上下刮目相看,便是孔夫子都忍不住夸赞连连,直言王良瑜是天生的儒道种子。
孔夫子点点头,又问道:“良瑜来此已有数月,缘何始终不曾入我儒家?”说着,又叹口气,继续道,“他随我研习经义数月,却始终不曾养气,为何?”
颜回闻言顿时愣住,满脸错愕。
旁边的其他儒家弟子听到孔夫子和颜回的对话,也都愣住。
儒家有教无类,不管是黎民百姓,还是贩夫走卒,皆可入儒家修儒道,天资出众者如颜回、曾参,旦夕便可成功养气,入道修行,纵是那些天赋低劣者,只要潜心修身养性,总能养出儒家之气。
可反观王良瑜,明明天赋绝顶,是孔夫子都称赞的儒道种子,但至今都不曾养气入道,为何?
这一刻,所有人心中都冒出这样的困惑,惊诧地看向孔夫子。
颜回表面憨厚,实则天资聪慧,经过最初的惊愕后,很快就明白过来,看着孔夫子,回答道:“良瑜志不在儒,在武!”
“然也!”孔夫子点点头,慨然叹道,“良瑜志在武道,他要养的是武道之气,而非儒道之气!”
儒家养气即养神,儒家弟子修身养性,养的便是这股源自儒家经义典籍的“仁义礼智信”的精气神。因为每个人的领悟不同,儒家弟子养气也略有不同,譬如颜回便侧重德行,子贡则更胜于言语。
但,归根结底,儒家养气都源于儒家经义典籍,这是儒家修行者的大道底蕴。
再看王良瑜,他想要养的是武道之气,需要自然不是儒家的大道底蕴,而是适用于武道的精气神,养武道之气,成武道之底蕴。
正是因为清楚王良瑜的志向,这数月来,孔夫子从未主动接触王良瑜,也不曾为他开小灶,就是不希望自己的意志干扰影响到王良瑜的修行。
颜回恍然大悟,旋即脸上又露出忧色,更加担心起王良瑜的状况。
似是看出颜回心中的焦虑,孔夫子淡然一笑,缓声道:“不必忧色,此番切磋于他亦是一场考验,若是他能就此度过,武道之气成矣!”
一听这话,颜回顿时面露喜色,心下默默为王良瑜祈祷起来。
另一边,帝丘城中。
漫步行了半日的王良瑜,渐渐回过神,第一时间发现缀在身后的曾参。
“谁让你跟过来的?”王良瑜停下脚步,回过身,向着曾参招招手,问道。
曾参嬉笑着走上前,听到王良瑜的问题,回道:“夫子!”顿了顿,又道,“夫子担心你,便让我看着你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