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要开学了。前一段时间过年,小孩子们忙着玩,寒假作业被小主人束之高阁好多天。眼下,坚坚忙着赶作业,也顾不上锯木头了。方尘见了,向儿子学习,见贤思齐,也该做正经事了。丢开《宋词选》,打开电脑,开始备课。一晃半天就过去了。晚上,临睡前,方尘到客厅拉上隔开阳台与的帷幕,无意中看了一眼外面,只见漆黑的夜空中,一轮明月高悬,虽不是很圆,略缺了一些,但也可勉强称为白玉盘了。看着那轮明月,才想起元宵节刚过去三天,那么今天是农历元月十八日,怪不得月亮还这么亮。“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拉上帷幕,却见阳台上几盆花木的影子被月光投映在帘幕上,可谓花影扶疏,煞是好看,不由得呆呆地看了一会儿,品味一番。这意境倒是真与黄庭坚的那首念奴娇所描写的八月十七夜的月华大有一比。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脑海中都是那明月花影。字斟句酌之后,慢慢地吟出一句:“月明花窗帘隔人,人隔帘窗花明月。”不好,不好,自己读着都别扭。改成“月明隔窗花窥人,人窥花窗隔明月。”万事开头难,作诗填词也如此。第一句有了,后面就很自然地顺了下来。“月移花转影”,可是后面一句就成了“影转花移月”,不通呀。把“移”字与“转”字换个位置,就变成了:“月转花移影,影移花转月。哎嘿,这样就舒服多了。“花影共月缺,缺月共影花。”嗯,这句没毛病。“梦中月宫阙,阙宫月中梦。”此句虽好,但是平仄不对。“中梦月宫阙,阙宫月梦中。”也不太好。不如改成:“觉梦月宫阙,阙宫月梦觉。”意境也仿佛更深远了一些-----感觉好像梦见了月亮中那巍峨的宫阙,在有巍峨望楼的宫中刚刚梦到月中仙境却又觉醒。哈哈,这样一改就好多了。怕忘记了,方尘赶紧侧身从床头柜的抽屉里摸出了纸笔,用手机上的点光源照着,匆匆写道:菩萨蛮月花情月明隔窗花窥人,人窥花窗隔明月。月转花移影,影移花转月。花影共月缺,缺月共影花。觉梦月宫阙,阙宫月梦觉。写完,放下笔,方尘这才意识到,自己是按照苏轼的回文词菩萨蛮·夏闺怨写的。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没办法,还是喜欢苏轼,他的许多词几乎都背下来了,自然而然就仿写出来了。一般回文诗词是整篇都可以倒读的,更像是一种文字游戏,自六朝以后,擅长于此的文人很多。大都是全篇回文。而苏轼这篇回文词是两句成为一组,后面一句为前面一句的倒读,比那些整篇都倒读的诗词要容易一些,也更活泼一些,内涵也更丰富一些。无声地背诵了一遍东坡的回文词菩萨蛮,方尘注意到后面每一句倒读的词句都比前面一句的意蕴更深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与发展。真是绝妙好词。再回过头默默地读了两遍自己的回文菩萨蛮,远不及东坡的回文词。只能算差强人意,但水平也仅限于此了。真想穿越时空去做东坡的学生啊!重新睡下,竟然还是毫无睡意。干脆又起身,拿出了纸笔,绞尽脑汁、拈词捣句地写出了一首五绝。今夜难成梦,隔窗缺月明。心中忽有悟,遂赋月华情。方尘在这里兴奋地吟诗作词,乐不思睡。只是可怜了听泉的分神,竟无法进入方尘的梦境,无奈陪着那轮明月,孤寂地在虚空中飘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