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支迁居青海辉特部内附,成为外札萨克蒙古的一部。
一定程度上讲,卫拉特五部实力都不差。仅仅一个附庸哈萨克部落,就搞得帖木儿帝国头疼不已,也曾是奥斯曼帝国最大的劲敌。
如果当初五部团结,卫拉特蒙古未必不能和明王朝分庭抗礼,称霸中亚和西伯利亚是很轻松的事。
如果再加上东部的喀尔喀、察哈尔、科尔沁等部,蒙古人的实力未必会比鼎盛的明朝差。
回到归化城这,因为实行了屯田制,白马军才能迅速强大起来。而屯田制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府兵制度。
战时,士兵们是军人。非战时,士兵们是农民,可以自给自足。
这种军制,看上去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为白马军节省大量的开支。但问题是,这种军制在地盘较小的草原混战时期,没有任何问题。
可一旦是一统草原,地盘过大。一旦守备军队开始在边疆屯田,将领们手里有兵有粮有地盘。这个时候,白马军往往就无法再辖制将领的军队。
因此刘洋建立粮库,宁愿消耗远程运送粮草,也不愿意在给予守备营屯田的权力。或者说,就算在种地,也不允许军队自己去种,而是要让当地的农民去种,然后分开管理。
如此一来,士兵们只能打仗,不能种地。不管是战时还是非战时,都只能吃干饭。
如果说,军制是根本原因的话。那么运输问题,就是直接原因了。
说白了,草原这个时候,还在农耕时期,想往前线运粮,实在是太难了
运输条件极其有限,所能用的力量,无非是人力和畜力。有的时候,或许还可以使用河运。但很多时候,如果战场附近没有河流,那就没法用河运了。
而如果使用人力和畜力的话,另外一个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粮草的消耗问题。
要知道,人和牲畜往前线运粮,这个过程中,也是需要消耗粮草的。而且,消耗粮草的数量,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的多。
比如明朝的时候,从江浙一带往北方的宣府大同前线运粮,消耗比大概可以达到三比一。也就是说,路上消耗三份粮草,才能往前线运一份粮草!
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供应十万大军的开销,那就至少在后方提供四倍以上的粮草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