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经取士,为国求贤。
贡院大堂内,此刻与外隔绝,主考官,副主考以及五经房众房官在紧张的阅卷中已经度过四天整,个个老眼昏花。
上百万字的小说几天看完也要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才行啊,更不用说八股制艺需要句句点评,有时还晦涩难懂,需要结合原文以及各种官方注释。
越到后来,几乎只看首艺。
今科会试主考礼部尚书徐纪年早已年过六旬,皇上钦点前来主持这一场会试无非是入阁前的准备,因此格外细心认真,每日必到各经房嘱托一遍:“考生三年寒窗不易,第一场所有七篇制义定要阅完,二三场考试也不可疏忽,考卷尽可以多荐,万万不可埋没人才。”
众房官,阅卷官忙不迭恭敬答应,心中却道:您老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考生七篇制艺外加诏、诰、表、赋、策、等共计一万多字,六千考生,各房阅卷官满打满算才三十个,每人负责二百考生,就是二百余万字,细看个鸡儿毛!
好在徐纪年只是转一圈就走,不妨碍众人接着一目十行……
当然,只是那些粗浅的制艺,真正需要上荐的精彩制艺还是要逐句点评,而且翰林院的老学究们看到精彩的八股文章往往喜不自胜,甚至可以饮酒下菜。
诗经一房的阅卷官唐诗逸就是这么一位老学究,午间吃饭时间亦不肯让费,一边吃菜一边阅卷,时不时拿起朱笔点评几句,此时恰巧看到了一份极为精彩的制艺,一边吃饭一边欣赏,浑然忘记了手中所持的乃是朱笔,递进口中吃了两下才发觉不对,白花花的胡子已经红了几缕。
“啊呸呸呸……”
唐诗逸一面漱口一面往外跑,众人见他模样纷纷大惊:怎么个情况?难道阅卷阅到吐血了?可看着步履如飞的样子也不像啊?
“唐修撰,无事吧?”诗经房官周庸抬起头关切的问了一句。
“咳咳咳,呸,无妨。”
唐诗逸擦了擦嘴,苦笑道:“只因看的入迷,竟把朱笔当了筷子,可见一心实不可二用也。”
众人听后无不哈哈大笑。
“这是看到好文章了啊!”
“什么样的文章能让唐兄吃了朱笔?我想见识见识。”
诗经房官周庸也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笑道:“必是好文章吧?”
唐诗逸一面心疼自己的白胡子变红胡子,一面忍不住叹道:“依下官看,宜冠本房!”
“哦!”
“果真?”
“快拿来我看看!”
“我也看看!”
唐诗逸作为翰林院老人,眼光毒辣老道,一般文章很难入他法眼,居然毫不犹豫的说出“宜冠本房”之话语,文章可见一斑!
……
荣国府,正院书房。
贾赦坐在上方,手里滴溜溜把玩着两个蛋蛋。
自从做了京营节度使,吃的酒少了。同样,自从李艳艳离家出走,小老婆也碰的少了,主要是硬不起来了……当然,他还不知道自己是中了李艳艳蛊术!若是知道,可能少受些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