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啊,就是太异想天开了,电影这碗饭是那么好吃的么?愣头青一样的冲进来,不拜码头不低头服小,既没有传承又没有三大院校的学历,就想着靠钱多玩票,哪有这种好事呢。
这样是让你小子搞成了,那牛导觉得自己一辈子兢兢业业的拍电影都成儿戏了。虽然没想到杨帆的电影这么快给他拍出来了,但艺术是要精雕细琢的,拍的快定什么用?
香江电影拍的快,烂片多的没法看!既然你小子都要上映了,那自己就得给你好好的上一课,电影不是过审了就能发行滴。
牛导亲自给中影集团的老同学打电话,他就是要在《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这片子的发行上给它卡脖子。
一个拷贝给多少钱,买几个拷贝够用这都是中影说了算的。杨帆做为制片方可以选择不合适不卖,但是爱卖不卖。
不卖你就进不了国内最大的发行渠道,那电影拍出来放在自家的片库里自娱自乐好了。
要卖,好说,自己必须得让杨帆把底裤都亏掉了,看这小子以后还敢不敢来电影圈了瞎蹦跶。
出乎牛导意料的是,本以为一句话就成的事情,从老同学这里得知了难以置信的消息:尖峰影业的人来中影谈过《那些年》上映的事,中影看过片后按照传统,给出了一个拷贝1万5的价格,不过只购买100个拷贝。没想到尖峰影业的人谈都没有谈就直接就拒绝走人了,而且之后就再没来谈过。
按说以中影的标准,一部爱情电影,既没有明星又没有名气,能给出150万的收购价格,已经是看片经理很看好这部电影的制作了。
中影觉得给这么一部电影新作这样的待遇已经不低了。对方只要通过中影的院线让电影火了,那制片方无论是卖其他电影院拷贝,还是卖给各省市电视台上播,都能赚到不少钱。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成本应该不会超过300万,里外里杨帆赚个翻番不成问题。
他们却不知道杨帆直接砸了600万的制作费去精益求精,甚至一个配乐就花了50万。而且之后的宣发预算杨帆更是又砸出一个600万,这还是借了贝壳电影网宣传的光。这部影片相当于是1200万的制作成本,中影只想买用区区150万就想拿下国内的播放权,当杨帆是来做慈善的?
原本中影认为尖峰影业迟早会低头,国内再没有比中影更大的发行渠道了,后面的第二名到第九名加起来都不行。没想到《那些年》的宣传放出来后,一个贝壳票务,一个贝壳影院,让中影的人如梦初醒如芒在刺。
甚至那位老同学都不无担忧的告诉牛导,尖峰影业这么操作,背后的心思太可怕了,他们的意图明显就是打算高举高打,等口碑大好之后再待价而沽,名利都要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