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要不要收复两都(2 / 2)

当然了,随着这么多饥民进入益州,这两年来益州粮食供应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好在成都平原以及益州各郡县有数千万亩良田控制在朝廷手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场罕见的干旱并没有波及到这些地方。

贾成颁布的经济政策和百城千道带来的晋升之路,让各地大族豪右很快得到各种好处。

新技术的应用,渐渐体现出了优势,亩产提升,足以使得益州消化掉增加的人口。

成都平原民屯需求,百城千道建设需求,乃至矿产开发,手工业作坊开设,处处需要劳力。

而关中流民综合素质远高于本地百姓,成了朝廷和各地郡县争相争夺的人口资源。

区区五十万流民,远远达不到各地需求。

往往一批流民进入汉中,还没等他们经过一系列防疫流程,也还没休整过来,就被闻讯而来的各地郡县使者,以及各种工坊预定完了,很快便被对应人员带走安置。

蜀郡太守王政、成都令董和、巴西太守阎圃、江阳太守程畿、广汉太守张肃等离汉中近的这些地方郡守近水楼台先得月,优先抢了三十多万流民落户,上计成功在望笑的合不拢嘴。

而稍微远点的巴郡太守严颜,永昌太守王伉,越巂太守高定、汉嘉太守黄元等人则天天写信给贾成,抱怨有些人吃相太难看,分配到他们手里的流民少的可怜。

威胁说再这样下去,他们就不能按期完成朝廷要求的进度。

严颜更是写信给远在陇右的甘宁,让他赶紧想办法给徐晃递话,解决巴郡缺人的问题。

老头发出狂言,巴郡盐铁益州第一,没有足够的人手,如何足量提供朝廷所需?即便五十万人全给他,他也有能力全部安置。

这些都是小插曲,贾成一一写信安抚,陈说利弊,让他们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最难办的是,贾诩的第二个措施。

贾诩、贾成叔侄出身西凉军,在各部有众多故交,就算李傕当初也是对贾诩叔侄有提拔之恩。

虽说李傕和他们两个道不同不相与谋,也被朝廷断定为逆贼,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但其他军头将领如今在关中一带也是处于走投无路的绝境。

段煨见机早,一看时机不对,便早早投降朝廷,如今也算得到朝廷重用。

他见关中混战不休,很多当时的同僚混的凄惨无比,便建议贾诩用朝廷的名义招降这些将领。

贾诩知道这些人都是久经征战的宿将,便接纳了段煨的建议,用天子的名义下诏招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