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事情仓促,长子袁谭还在青州担任青州刺史,而次子袁熙任幽州刺史,二人分别掌控着青州和幽州,并没有被袁绍解除职务。
袁绍仓促之间指定继承人的行为,顿时引起袁谭、袁熙的不满。
袁谭作为袁氏嫡长子,是袁氏集团天然的继承人,他的身边自然拥有一帮班底,盼望他继位后掌握大权。
袁谭本人也非庸才,当初以不到万人的部众进入青州,仅用了两年时间便将青州全境拿下,等于说袁氏四分之一的疆土是他一手一脚打下来的。
所以袁谭在袁氏臣子中颇有威望,被看做最合格的继承者。
但是袁尚也不差,在此次西征中临危受命,率军固守长安城,成为这次战役中袁军唯一的亮点。
若不是袁绍被贾成使计蒙骗仓皇撤退,致使袁军惨败,袁尚将成为此战最大功臣。
或许是在一战中袁尚表现突出,也或许是袁谭远在青州,来不及回来,更有可能是袁绍确实偏爱幼子。
总之在他死前指定袁尚继任,并任命郭图、逄纪、审配、辛评四人辅政,辅佐袁尚。
袁谭大怒,联络二弟袁熙率军进逼冀州,袁氏内战一触即发。
在这种形势下,郑都朝廷要求贾成进军关东中原的呼声越来越高。
就连此战立下献策之功的法正、孟达两人也极力主张乘胜出兵,收复北方四州。
这二人先前献计徐晃,帮着徐晃攻取武关,进逼长安。又赶往盩厔,为贾成制定了瞒天过海,迫使袁绍撤军,然后层层截杀之计,为贾成击败袁绍立下首功。
如今二人在贾军中名声如日中天,被誉为新一代的张良、陈平,简直是年轻士人的偶像。
法正更是在贾成面前慷慨激昂道:“丞相,如今我军闻战而喜士气正旺,袁本初新亡,河北人心惶惶,正是一战而定的良机。若丞相不取河北,恐失人望。”
孟达、张飞以及押送俘虏前来长安的黄忠、魏延等文武都上前请命,要求率军出征,收复河北。
只有参军李严默然不语,并不发表意见。
贾成有些犹疑不定,他一方面觉得这的确是个天大的机会,袁绍败后精锐尽失,河北已经没有抵御他的力量。
另一方面又觉得太过顺利,朝廷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股骄傲的情绪,认为兵锋所指战无不胜。
而且形成了一股难以遏制的舆论,把贾成捧上了天,上书封公之议成为朝廷内外众口一致的潮流。
这是异常危险的思想。
纵观历史,每当这种时候,只要当政者被舆论挟持,冲动的做出决定,往往后果非常惨。
赤壁之战的曹操,淝水之战的苻坚,元嘉草草的刘义隆,燕子矶之战的完颜亮,等等等等,多少英雄人物面临大好形势而一时冲动,成为了历史笑柄,为后人所嘲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