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五花折桂(2 / 2)

每一个文字都散发着智慧灵光,蕴含圣人的道理,所有看到文字的人,心中都不由萌生一种作诗的渴望。

这一瞬间,不知道有多少稚嫩孩童开窍,得到文气沾染,以后思维敏捷,有望在诗文上有所造诣。

其中,有一个孩童名叫方仲永,本来只是农家弟子,看上去呆呆傻傻。

却有数枚文字融入他的体内,呆滞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灵动,竟然无师自通,指物作诗。

如方仲永这般的幸运儿,在长安城并不在少数。

要知道,灵文化形,文气落城,教化一方,其文气和证道者的文章息息相关。

李太白以诗证道文宗,诞生的灵文和文气都与诗天生契合。

融合灵文能够提升诗才,形成一位位诗文真种子。

自此以后,唐州诗坛定然人杰辈出,诗才冠绝仙秦一百零八州。

柳河东看着满天飞舞的灵动文字,文气横空,弥漫不消,脸上的惊讶之色也是越来越浓。

他自诩见多识广,也没有听到过谁证道文宗时,能引动如此多的文气,诞生如此多的灵文。

如此恐怖数量,几乎是正常文宗能够引动文气、灵文的五六倍以上。

没错,他和韩昌黎就是属于正常文宗范畴,以阐述儒家经义至理证道。

一般来说,文章越符合儒家圣道,引动的文气越多,衍生的灵文越多。

而诗词歌赋篇幅有限,哪怕是才高九尺的佳作,也远远逊色于阐述儒家经义。

可李太白却凭借自己创作的上千首优秀诗文,量变引发质变,完成了最终的逆袭。

“壮哉李太白,异象盖古今!此后,谁敢言诗赋乃是小道?”

诗圣杜子美朗声一笑,声音中满是自豪与兴奋。

自儒圣道化文曲,门下七十二弟子受其恩泽,尽皆证道圣贤,被世人并称为“儒家七十二圣贤”。

其余三千弟子,也在文曲恩泽之下,臻至大儒境。

儒家圣道起源于儒圣,由儒家七十二圣贤和三千大儒共同发展壮大,成为当世第一显学。

因此,阐述儒家经义,注解圣贤典籍,最容易贴合圣道,证就圣贤的几率越高。

如横渠先生,凭借着“横渠四句”,引得文曲星垂,铸就圣心。

若非天不假年,未能在寿元大限前,凝聚出圣魂,儒家将再多出一位圣贤。

即便如此,横渠先生也被世人尊称为“虚圣”。

如司马相如,一篇《凤求凰》,千古名赋,却只是文宗而已。

儒道九十九位圣贤,皆是以经义凝聚圣心、圣魂,证就圣道,无一位以诗词歌赋证道。

李太白的出现,却给所有主修诗词歌赋者带来了光明,带来了证就圣贤的希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