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发展至今日,能以一寺之力容留官员军民近万人,可见其兴旺。
当然,作为二代赵跑跑,赵昰对此表示没有任何想法。
主要是他如今才八岁,不确定有没有人听他的,与其得罪了手下官吏,不如暂且观望一二。
随着杨氏穿庭过院,到了一间大殿外,十余员文武迎了出来。
看着都很憔悴,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显然是为国事耗费了很多心力。
即便是橡皮印章,大家还是恪守礼制,恭敬地行礼。
赵昰对这个没什么概念,全凭老娘做主,让回礼就回,让说免礼就说,乖巧至极,毫无逾矩。
当然,大家也没有把他当回事。
若非需要团结的理由,一个八岁的孩子真的无足轻重,接下来议事也证明了这点,根本没人在意赵昰的反应。
第一件事上,陈宜中与陆秀夫就发生了分歧。
陈宜中认为温州太近,元兵旦夕即至,应当南下去福州。
陆秀夫认为大家留在江心寺上,船只足够,元兵来了可以立刻跑路,不妨停留几日等待后续军民前来汇合。
而张世杰认为有瓯江之险,温州城固,可以据守。
至于文天祥,议和被拘押,估计还在跑路中。
三个大佬口水横飞,互不相让。
这就是赵宋朝廷,大臣们不能说不忠心,只是很难达成共识并有效决断,从国朝初立便是如此,所以先是干契丹不成反被操,接着被党项人干,好不容易契丹没了,又被女真人干,最后被蒙古人干。
时至今日,国之将亡,仍然在吵。
赵昰就安静地看着,并不发表意见,主要是没人看他一眼,估计说了也没人听。
好在,杨氏居中调和,三人暂时放下了争议,转而商量下一件事情。
效高宗故事,奉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说白了就是把旗号打出来,让世人知道赵宋还没亡,好号召大家继续跟蒙古人干。
这点没什么异议。
当初宋度宗赵禥驾崩,大家还能为立嫡立长闹上一闹,如今两个都是庶子,另一个赵昺才六岁,谈不上贤不贤的,只能是立长。
赵昰估计,最主要是生母杨氏和国舅爷杨亮节不可能同意赵昺成为今日的都元帅,明日的皇帝的。
看大家商定,赵昰决定彰显一下存在感,便问道:“何不直接登基称帝,以定名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