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夜游无锡--察变!(1 / 2)

无锡,慧山。

慧山,有九峰九涧,风景秀丽。

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常来此山,故称此山为慧山。

西汉时期,道教的三茅真君在此修炼,掌管惠山(时称历山)。

长此以往,便有了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的名字

慧山属于天目山余脉,乃“画天目之径”,居太湖之北,穹隆背斜。

第二峰,名为照山,祗陀庵便坐落其间。

山下有村,名为桃花坞,当中满了桃树,每年桃花盛开之时,这里便如梦如幻,乃是士子佳人踏青交游之地。

峰顶盖雪,而山体墨翠,有雪松龙柏繁盛山中。

道上雪泥飞溅,一骑快马停在了桃花坞外。

吴伟业翻身下马,山上,隐隐响起了道庵中的钟声。

满身泥水的吴伟业虽一路颠簸,但依旧精神十足,他牵着马,向着村内走去。

桃花坞内有人家,沿途偶有青砖黛瓦,正炊烟袅袅。

深处,亦有住院茅屋,似是世外之人在此隐居。

路上,碰见了打柴的村民,吴伟业向其问了前往祗陀庵的道路,便骑马疾驰而去。

祗陀庵前,石阶回旋,行百步而至门下。

环墙皆碧树,清幽静雅,可闻水流之声。

门两侧,书有一副楹联:佛德宏深广度众生当度我,世情崎岖不念弥陀更念谁。

吴伟业站在门前,心急情又怯,一时踯躅起来。

徘徊片刻,他还是推开了半掩的门扇,屡屡清香,扑面而来。

正殿前,一盏香炉,正香烟袅袅。

两旁有偏殿,殿后,有园池山溪,客舍亭台。

这时,院中有洒扫的尼姑看见吴伟业,拖着扫帚上前行礼问道:“阿弥陀佛,施主可是前来礼佛?”

“在下来寻人。”

“客舍就在正殿之后,施主可自行前去。”

“多谢。”

尼姑向吴伟业指了路线,便退到了一旁,继续打扫起了院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正殿之后,青松翠柏,水榭亭台,客舍环列。

一入后园,吴伟业便看见了池中石亭之下,倩影独立,曲裾飘飘。

那熟悉的身形,他一眼便认了出来,欲呼又止。

心中似火但足若凝冰,吴伟业缓缓前行。

这时,亭中女子发觉了有人入园,回眸一望间,恍惚愣住。

似是故人来?

吴伟业来到了亭中,一个满面风霜,一个哀怨凝眉。

斟酌了一路的开场话,都在此刻,成了一团乱麻,不知如何张口。

曾经出口成章,名动江南的吴伟业,竟也有词穷之日。

卞赛发髻半挽,木簪斜插,陈旧的袄裙之上,缝补之处,以绣花掩盖。

面无脂粉,却如山头白雪,冰清玉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