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朝士绅施压,否则不仅会激起他们抱团反击,还会让贼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陈平缓缓说出自己的见解,杨安国听得渐渐入了神,忍不住啧啧称奇起来。
“不愧是本朝最年轻的会元,青年才俊!”
“大人谬赞了,话说回来,还得从那十万石粮食入手不可,本地绅缙那边我希望两位大人恩威并施,纵使不能让他们为我所用,也要暂时稳住他们。”
“粮食?”
听到陈平这么说杨安国皱起眉头:“粮食的线索全断了,要从头查起的话恐怕并不是明智之举吧?”
“杨大人说的不错,在你来之前半个多月粮食那边就没了丁点头绪,要不然我也不会给你写信了。”
唐浩跟着附和道,不过和杨安国不同的是,他见识过陈平的能力,所以此刻并不怎么担心。
线索全断?没有头绪?
要不是在建州青州端掉这个组织的窝点,他差点就信了。
“据我所知,这个组织去年损失不小,如今不会轻易放弃在凌州的经营,他们绝对还有人手留在凌州,几个与粮食案有关的直接人员跑掉不算什么,大不了从头查起就是了。”
陈平泰然自若的说道,语气之平淡就好像是在谈论吃饭喝水这样简单的事情一样。
“当然,我理解的从头查起可能和两位大人有些出入。”
看着陈平自信的笑容,杨安国觉得自己可能低估这个小子了。
陈平所说的并非是单纯的从头查起,这是一整套组合拳,需要杨安国和唐浩全力支持才行。
在陈平抵达凌州治所琮邢府城的第二天,一直关注着衙门变化的绅缙士子们就察觉到了异样。
他们发现,两个衙门前都贴上了告示,而告示上面的内容赫然是这些天闹得整个凌州都不安宁的私运粮食一案。
“多亏郑先生出手,咱们凌州同乡才能扛过这一劫呐!鄙人敬先生一杯!”
“好!我听说是先生书信给了乾陵道监察御史和江南巡抚,这两位大人施压,姓唐的和姓杨的才不敢造次,不愧是先生,神通广大!”
“想当年,先生在都察院也一定是人人称赞同僚竞夸,我凌州绅缙以先生为荣!”
前御史郑沧海扫视着满座的高朋,耳朵里听的都是奉承夸赞之言,不禁感到老脸有光,喜上眉梢。
对于寄信给乾陵道监察御史和江南巡抚这事儿,他其实并没有多少把握,只是奔着有枣没枣打一杆的想法送的,谁承想人家竟然真的致信到了凌州,勒令那杨安国和唐浩迅速结案,不可侮辱乡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