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左卫则被太子殿下擢升为领军将军,总领梁宫禁卫、京城防务。”
领军将军?
单凭私授“领军将军”之职,萧绍瑜便断定太子欲僭越登基是真的。
而晋安王是太子储位的最大威胁者,宿怨颇多,太子格外针对不足为奇。
萧绍瑜很好奇谢韬究竟跟太子说了些什么,能令太子如此决然,铤而走险。
同时,他也理解,这种秘辛不是李逸可以轻易侦知的。
“在京诸王百官持何态度?有何举动?”
萧绍瑜问道。
李逸能侦知的情报,他相信在京诸王百官必定亦可。
透过他们的举动,萧绍瑜可以更准确的预估太子僭越的成功率。
支持者越多,便说明太子越被看好。
从中也可以看出,哪些人是梁帝的坚定拥护者,哪些人是立场摇摆者。
而于此刻拥护梁帝者,除了利益捆绑外,他们之中南梁忠臣居多。
所谓忠臣,乃忠于南梁的国家利益,梁帝则是南梁国家利益的象征。
须知战争尚未终结,支持太子而导致南梁内乱,致淮南国土于何地?
无异于拱手送人。
惟有忠臣,才会坚定的站在梁帝一边,维护南梁的稳定。
这些人亦将是萧绍瑜统战工作的重点。
“大部分人仍在观望回避,少数人在中书令的劝说下投靠了太子殿下。
刑部厉尚书和御史台周中丞,先后拜访了临川王、太子殿下、袁太傅,不知因何未出袁府,再无动作。
其中,厉尚书先因办案拖沓被太子殿下罢黜,旋即复职,标下以为他有投靠太子殿下之嫌疑。”
李逸如实答话,并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对于他提到的变节嫌疑者厉维钧,萧绍瑜略有了解,他追问道:
“冤狱可是出自厉尚书之手?”
萧绍瑜略知厉维钧与袁安平、梁帝的关系,觉得他变节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有助纣为虐的确凿罪证。
而对于厉维钧这样坚持司法公正的刑律专家,放弃信念,帮助太子制造冤狱,便是变节的铁证。
“这倒不是,判决皆出自大理寺卿王大人。
据刑部传出的消息,之前厉尚书被罢黜,好像是因为他坚持秉公办案,不肯草草结案,忤逆了太子殿下之意。
于此,标下有点想不通。”
李逸想不通官场之事,并不奇怪,毕竟他没有从政经验。
从逻辑上分析,厉维钧的官复原职,最大原因便是投入太子门下。
然若有心投效,之前他又何必忤逆太子呢?
这正是李逸想不通的地方。
综合李逸前后所言,萧绍瑜却是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在他看来,厉维钧坚持了原则,守住了底线,便不会是变节,更大的可能是妥协、有条件的屈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