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贾环打动贾政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从论语里摘一段,稍微背一背,问题就解决了。
作为北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生,背点这玩意,简直不要太简单。
从骨子里来说,贾政其实就是个读书人。
出身于王公贵族之家,而且还是家里的老二,贾政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不需要承袭爵位,也不需要继承家业,只需要做一个混吃等死的官三代就好了,老老实实花天酒地,就是对荣国府最大的贡献。
和许多富二代一样,贾政也想要证明自己。
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贾政证明自己的方式,也不外乎就是文武两种途径。
按道理来说,贾政应该选择从武一道,毕竟荣宁二府的功勋,就是通过实打实的战功,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而且无论是其父二代荣国公贾代善,还是其祖父初代荣国公贾源,都是实打实的武将,武力值很高的那种。
所以,贾政选择这条路,天然就具有一定的优势。
而是常言道,穷文富武,练武所需要一些物质上的资源就不说了,找一个好的师父,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无形之中,就拔高了武将的门槛。
贾政如果要是选择从武的话,这条赛道上的竞争对手,一下子就会少很多。
但是很显然,贾政并没有从武。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贾政不能够通过和贾赦相同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作为荣国府的当然继承人,贾赦习武几乎就是一种必然,没有办法,朝廷给武勋们提供了优良的待遇,其中肯定有酬谢功劳的成分,但是同样也有储备武将的含义在里面。
在战场指挥、后勤保障等一系列打仗的专业技能,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之前,培养一个合格的高级军官,成本实际上非常高,更不用提优秀的高级军官了。
而经验这种东西,父子之间进行传承,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朝廷给武勋们提供社会地位,以及资源调动上的一些保障,而武勋们则专注培养一些新一代的武将,为朝廷领兵打仗。
相互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相较于恩义,更像是一种交易。
视线转回荣国府,道理其实就很明显了,如果贾政在从武这一条道路上,证明了自己,比贾赦还要优秀的话,问题就大发了。
四王八公之中,贾家已经占了荣国公和宁国公两个名额,所以皇帝不可能再继续给贾家多加封一个爵位出来。
而太子没有其他皇子优秀这种事情,一般都会导致惨剧的发生,德不配位必受其害。
为了彻底避免这个问题贾代善一开始就绝了贾政从武的念头,直接安排贾政从文,想着两兄弟两条腿走路,将来或许混到了高位之后,还可以相互扶持一下。
但是,结果也很显然,两条大腿都折了。
按照传统,父母很容易就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或者说是愿望,直接强加在儿子身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