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得民心不一定得天下(2 / 2)

这让刘备纳闷,太平道的仙姑竟然与农人相处如此和谐。

这和他印象里的太平道有些区别。

他又往路边一座农舍里查看。

一位仙姑正蹲在火炉前熬药,身上黄袍打满补丁,很是朴素。

一个年老的农人只是拿出两枚鸡蛋,一脸羞涩地坐在席子上。

那仙姑依旧为农人诊脉,望闻问切,一样不少。

还给农人开了正儿八经的药方。包药的黄纸写着大吉,显然是符纸。但仙姑没有忽悠那农人去烧符纸,喝符水。

只是教那农人心烦意乱的时候,仿照符纸上的“大吉”,在手心里写出“大吉”二字,心里自然就清静了。

在他的记忆里,太平道不是“忽悠百姓”的“邪教组织”吗?

怎么搞得这么正式,和后世的公益组织一样。

农人与仙姑告别,仙姑也没半点儿架子,只是坐在道堂里,等着其他农人寻诊。

更奇怪的是,那仙姑见着刘备一身士族装扮,立刻把道堂的帘子拉上,似乎对士族极为抵触。

而农人对此似乎见怪不怪,还怕得罪刘备一行,前来小声劝解。

“太平道的仙姑就是这个样子,士族的大娘子切勿怪罪,仙姑她们都是好人。”

这反倒显得刘备她们像是个小心眼的坏人。

牛车走得更远了一些。

“道可道,非常道。”

忽听到孩童读书声,两人又看到,一处乡村私塾里,一个道姑正在教孩子读书认字。

卢植从牛车下来,刘备跟在后面。

私塾里没有供奉大成至圣先师的【素凰】孔秋。

供奉的却是一尊手持轩辕宝剑的【黄神】太一。

孩子们念诵的经文并非是朝廷公认的《白虎通义》。

而是太平道的经典,《道德经》与《太平经》。

他们听农人们窃窃私语,才知道仙姑教孩子们认字,竟然不收学费。

农人们才不管仙姑教的是什么经文。

农人只知道仙姑会教孩子们读书认字,不像士族大儒,还看她们的出身。

只见卢植老师站在私塾外,摇头叹息。

“太平道在村落传教,等于在夺士族在乡里的根基,短短十年布道,已经有无数仙姑使者,如今连乡下人都替太平道说话,士族威信大不如前,若再让太平道这样经营十年,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只怕,大汉与儒门是真的要亡了。”

刘备深以为然。

只是他早已知道了太平道的命运。

太平道虽然有信仰,有道术,更有理想,却因为早早受到士族的戒备,而死在萌芽。

她们人数虽多,却没有正规的学校,培养出一批擅长行军打仗的将领,没有足够的时间,训练出素质过人的士兵,更没有外族入侵为她们缓解压力,拖延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