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公孙瓒那张帅气的脸庞,还有带他骑马兜风,驰骋平原的那段回忆。
他就不禁懊悔,早知道走前就先把这事儿解决了。
“到底该给白珪姐回点儿什么呢?”
刘备从袖中拿出一封缝合过的家书。
文笔不通顺,字体也难看,一看就知道是个不通文墨的土豪。
刘备稍微翻译的一下。
大致的意思是【没有一天不想你的,等我和丘力居打完这一架,我就会骑马去洛阳接你。】
这是白珪姐写给他的。
家书是用缣帛做成的,来自涿郡,有家乡的味道。这是老家特有的墨水。
因此他没什么疑问。
唯一有疑点的是,署名是涿郡太守刘其,是卢老师的好朋友。
为什么一封家书,署名是涿郡太守刘其,刘备问过牵招。
牵招支支吾吾地告诉他,原信是一封送往洛阳的军报。
家书的部分,则是附带的。因此两封信就写在一块。
汉代的文书,用缣帛的多,用纸张的少,要到东晋纸张才有大发展。
书写文字时,要从专门的布帛上裁剪下来。
关于军机大事的内容,已经被裁剪了下来,送往洛阳,只留下家书部分。
这是牵招按照乐隐与卢植的吩咐做的,为的是避免刘备知道得太多,陷入危险。
军情的部分,刘备不想知道,按年代也大概猜得出和鲜卑人、乌桓人有关。
公孙瓒的前半生都是在和鲜卑、乌桓作战。
她早年最有名的事迹,便是带着几十个骑兵,出去巡逻,遇到了几百个鲜卑骑士,大喊着:“不主动攻击她们,我们都要死完。”
于是带着几十人,从几百人的包围里杀了出来,吓得鲜卑人不敢轻易入汉。
另一个,就是乌桓人把公孙瓒的画像钉在一个靶子上,射中了就高喊“万岁”,看见公孙瓒的白马一定会主动撤退。
关于公孙瓒会不会前往洛阳。
刘备可以拍着胸脯说:确实会去!而且白珪姐还会成为太尉刘宽的关门学生!
因为不久后,涿郡太守刘其就会因为地方派系上的斗争,而被污蔑为反贼,押送洛阳。
届时,白珪姐沿途保护太守刘其前往洛阳,让太守深深感动。
连带刘其太守背后的刘宽太尉,也会把白珪姐收为门生,给白珪姐一个向上爬的机会。
后来涿郡太守刘其被帝姬赦免。庶出女的公孙瓒便是因此义举,被举为孝廉,成为涿县县令。
《三国志》里,黄巾起义在四年后爆发。
无业游民的刘备在涿郡集结乡勇,收拢逃犯关二、屠户张三,大约就是发生公孙瓒担任涿县县令期间,可以说是在大姐头眼皮底下搞黑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