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情况则是一颗恒星的星系范围内有两颗临近的行星同时诞生生命。
这两种情况,占据文明相遇文明交流的98%比例。
前者一般相遇在二级文明中后期,而后者往往在一级文明阶段,连可控核聚变都未点燃的时候凭借着低级太阳能的形式就完成了文明的交流。
后者倒还好说,我们知道,稳定的恒星系内部适宜碳基生命诞生的环境一般只有两三颗恒星,这种严苛的生命条件取决于行星距离恒星的距离。这样两颗符合条件的行星,一般都相距比较近。
由于碳基生命的种子很多情况下是由最早进恒星系的彗星洒下,在同一星系内部的两个临近行星,物种往往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当然,这里的区别指的是吃起来口感上的区别,其他在长相,骨骼密度,进化树等方面的区别还是挺大的。
一般而言,行星系内部两颗行星之间的物种吃起来是相通的,一般不会出现食物中毒的事情。
食物中毒情况更多出现在宇宙文明交流的第一种情况中,尤其是两颗诞生生命的行星系环境差异很大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虽然两颗行星上都是碳基生命,但是但由于恒星能量强度,大星系辐射活跃度,行星重力,星系环境等极端的环境差异,导致生命初始状态下所蕴含的物质不同。
按照最发表的受到生命科学专利保护的论文《宇宙生命起源与演化方向——产生生命的初始条件对演化方向的重要影响》一文,里面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生命原初条件这一概念。
这一重要概念指的是在生命诞生的最初的瞬间,那一瞬间的整个行星物理条件的综合。
作者通过对38亿个文明的进行的大数据式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生命产生时刻的原初条件对后续文明生命进化方向起决定性的影响。
两个相似的文明背后一定是因为在生命诞生初期的原初条件相似。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文明产生的时间相差几十亿年之久,但却在进化树和外貌等方面很相似,就是因为生命原初条件相似!
所以两个原初条件不同的行星,越发展后面的文明进化树就差距越大。
……
对宇宙美食家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危害最大的当属不同结构的异种蛋白质。
不同生命原初条件下诞生的生命,往往体内会有结构完全不同的蛋白质,更有甚者,会出现分子结构完全镜像对称的手性蛋白质。
对食用者来说,这种不属于自身文明进化出的蛋白质结构进入体内,会对食用者的身体产生巨大危害。
最可怕的是,由于我们的生命在亿万年的进化中,都没有机会品尝到这种一类蛋白质的口感,所以身体根本没有对这种蛋白的记忆,也没有应对这种蛋白的防御反应。
你可能会闻着很香,甚至觉得是一种奇特的无法形容的香味,但是吃下却在短短几分钟内引发自身蛋白质结构的紊乱,导致机体组织功能和结构的崩溃。
最轻微的,就算不致命,也会使你化身为喷射战士!
本文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趣味”故事附在文末,以警告美食家们,随便乱吃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喜欢万界学术平台:开局一个宇宙知网请大家收藏:()万界学术平台:开局一个宇宙知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