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是基于士颂和士燮多年不懈地对世家的打压,让他们根本没有反抗的力量。
孙坚是彻彻底底的亲夏派,凡是夏国推行的事情,孙坚可能想不通深层次的原因,但是他只要觉得好,就一定会想着推行。
比如,遍地的书舍制度。
但是实际落地下去后,孙坚发现耗时、耗力、耗财修建的书舍,里面就读的基本上都是和偏房子弟。
要知道吴国的百姓虽然比以前过得好了那么点,但是也只是刚过温饱线,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供养一个读书人。
因此,久而久之,里面都是小世家,或者是大世家庶出的子弟,吃穿住行都是孙坚省下来的钱,却帮世家培养子弟,这笔帐怎么都不划算。
因此,吴国的书舍制度不过推行了两年就宣布废除。
而曹操作为强硬派的代表,一下子就看出了九品六部的本质。
这种话制度,最终受益的是寒门子弟。
因为这种管制,是要基于学子的考核和审核。
现在魏国还是在沿用汉朝的举荐制度,寒门之弟晋升门路就那么两条,要么慧眼识珠,走运了,被曹操看上了。
要么投靠某一大员门下,成为门生故吏。
当然这里说的寒门,并不是底层百姓,而是那些有些底蕴,能读得起书的小世家。
而如今,曹操看到了王亲国戚和大世家垄断官场的隐患,因此曹操需要新鲜的寒门学液,来和这两大势力打擂台,不能一家独大。
现在他还在的时候,可以压制住,但是等到他老了,死了,他的儿子、孙子还能压制住吗?
所以,曹操不会放着这种隐患继续发展下去。
魏国也要变革。
他首先找荀彧,荀彧看了之后,极力劝谏曹操不要这么做。
荀彧虽然跟了曹操,但是荀彧根底上是保皇派。
他认为现在皇帝不足以担当大任,所以曹操的作用就是帮助汉帝平定天下。
至于天下大定后,曹操还是要归权于汉帝。
而曹操的做法就是对汉制的挑衅,是坚决要抵制的。
曹操非常失望,他一直很看重荀彧,但是荀彧并没有死心塌地的站在他这一边。
于是,操场渐渐开始疏远荀彧,开始把荀彧调离中心统治阶级,给他加官晋爵,送到了汉帝身边。
是的,不为我所用的人,按照曹操的性格,不杀掉就不错了,这也算是对荀彧这些年劳苦功高的一种回报吧。
而看到荀彧的下场后,所有人都看明白了,曹操和士颂本质上是一种人,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于是,一个个立马站队,对曹操表示忠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