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轩然大波(2 / 2)

通过企业经营获得税收减免,本是四海通用的规则,毕竟正常的地方,都会尽力创造营商友好氛围。但在阿美利加,将职业体育变成避税天堂的过程,多少有点离谱和复杂。

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比尔-维克这个人开始的。维克是个神人,二战时受伤右腿被截,装了个假腿,他自己在上面抠了个洞,做烟灰缸用,可以说是烟民的偶像。

这位棒球名人堂成员,不仅曾在1948年,带领克利夫兰印第安人队(著名“克利夫兰体育诅咒”的主角之一)夺冠,还为整个阿美利加体育界,引入了一个税收概念,即球员折旧免税额度。

根据上世纪70年代初的国会调查报告,多支NBA球队声称,超过90%的球队价值,都由球员合同构成(其中一支为100%),这都会被老板用于税款冲销。

是的,这样的税收漏洞早就被政府发现,国税局也的确差点砸了老板们的这口锅。

于是,国税局否决了这样的资产分配,试图推翻维克的逻辑,即球队价值主要在特许经营权,而不是球员合同。

“折旧”的球员退役,还有新的球员补充,何况特许经营权的价值(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球队市值)还一路上涨。

结果维克把国税局告上法庭,并且胜诉。

1976年,球员折旧办法被写进法律,规定了50%分配比例上限。但在球队收购和资产抵税上的纠纷越来越多,以至于国会在1993年又简化规定,将收购资产摊销制度化,折旧期延长到15年。

不过,体育行业成为特例,分配给球员合同的资产比例上限和折旧期限都没有变动。

于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分配完球员合同之后,剩下的无形资产如何算,可以说是现代体育经营中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这可能包括:媒体版权、设施冠名权、球场租赁协议、特许协议、赞助协议、豪华套房合同、甚至还有季票持有者名单,这种抽象的东西。

未来斯台普斯的场边座的名人,和他们的社交圈。显然也是湖人的无形资产!

到2004年,老板们又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阿美利加就业创造法案》撤销了施加给体育行业的限制,15年折旧期内的冲销额度。又恢复到了收购价的九成以上。

这要多亏了MLB的卖力游说——部分原因可能也在于,刚上任的一哥小捕食,自己就做过职业球队老板,再懂行不过。1989年-1994年,他是得州游骑兵队的老板。

文东当然明白里面的弯弯绕,花旗和富国更是再清楚不过,大家很默契的达成了合作,收购价格高一点无所谓,反正都是国税局买单,文东的税收可是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