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看向兵部尚书杨嗣昌,温体仁在军事上的能力,崇祯已经开始质疑,若不是温体仁等人瞎搞,局势也不会坏到今天这个地步,所以崇祯想听听兵部尚书杨嗣昌的意见,在崇祯眼里,兵部尚书杨嗣昌是专业人士。
在崇祯看来,洪承畴、祖大寿等人之前一直无所作为,王鹏君去了后,一个个突然神勇无比,所以自然不能贸然把王鹏君召回来。
“陛下,鞑子撤回关外后,剩下的事洪总督足以应对,应该让永安伯返京。”为了接应郑芝龙,洪承畴已经决定领大军出关、进驻锦州,然后屯兵义州、大凌河堡和右屯,做出攻打广宁之势。
从军事上来考虑的话,王鹏君显然应该随洪承畴前往辽东;从政治上来考虑的话,应该让王鹏君返京——在文官集团看来,王鹏君在军中的影响力越大,给大明的伤害也就越大,如果王鹏君的影响力在军中持续膨胀,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大明版的曹操。
在温体仁和东林党看来,越晚弄死王鹏君,对大明的伤害就越大。
“陛下,鞑子虽然败退,但主力未损。大明以往与鞑子交战时,之所以经常吃亏,皆因诸军不肯通力配合,永安伯在军中能震慑三军,令诸军通力合作,臣以为应该让其暂缓返京。”赵德业开口驳斥道。
崇祯其实也有这方面的顾虑,明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浑河之战时,川浙两军发生火并;白杆兵与八旗兵血战时,浙兵和辽兵不出兵支援白杆兵;八旗兵打浙兵时,辽兵不管浙兵,结果被八旗兵逐个击破。
“洪总督帐下的大军主要是牵制后金的大军,不会出什么意外,何况洪总督已整军多日,帐下各路大军已经融为一体,断不会因为籍贯发生冲突。”新组建的蓟辽军是兵部尚书杨嗣昌的重点关注对象,对蓟辽军,杨嗣昌还是比较了解的。
崇祯思考了一下后,还是同意了温体仁、杨嗣昌等人的提议,为了确保安全,崇祯还特地下了一道旨意,不许辽东的明军真的去攻打后金。
王鹏君赶至山海关时接到了崇祯的圣旨,王鹏君对此是颇为气恼的——仗打到这个地步,双方都开始收尾,王鹏君即便离开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这十几万勤王军有大明各地的将领,对王鹏君而言是一个结识军中将领的机会,而且郑芝龙那边还没有消息,王鹏君留在辽东,有利于洪承畴整合各地的军队牵制后金。
王鹏君即是伯爵、又是锦衣卫指挥使,不仅战功显赫、而且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有他压着、即便是辽东将门也不敢阳奉阴违。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那也是要看情况的,王鹏君如果此时抗旨,必定是人人喊打,谁也保不住他。
王鹏君以钦差的身份来到前线后,并没有私下召见秦良玉等人,但决定奉旨离开后,王鹏君准备见一见这位充满传说的女将军——王鹏君对石柱宣慰司是极其有兴趣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