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调查(2 / 2)

这个调查的起因是在另一个城市信丰的经历。

在一个月前的1930年4月,打下了信丰县,并按打土豪经验没收了县城里的全部十几家商号,结果是贫苦老百姓们都买不到生活必需品,日子反而过的更加艰辛。

这显然不是,这本书作者的初衷。

…………

后面来在《寻乌调查》中写道:

“这不是由于不了解城市是什么东西才弄成这种现象吗?”

“对于商业的内幕始终是门外汉的人,要决定对待商业资产阶级和争取城市贫民群众的策略,即是非错不可的。”

“伟大的事业,到底要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

为回答这个问题,他迫切需要亲自进行一次有关城市商业状况的调查。

1930年5月,到达寻乌县,作者深入调查了寻乌城的商业体系。

花了10多天时间,分别找了破产地主、杂货店主、商会会长、铁匠、旧县署钱粮管理员等各色人进行深入调研。

并在端午节后邀请了约五十人一起开了两天的调查会,对之前的调研结果进行确认和修正,把寻乌县的交通、商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状搞得清清楚楚。

终于写出了这份近8万字的《寻乌调查》。

………………………………

五郎在角川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日文版,曾经感叹道:

“这个调查报告像是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现代文字版。让人读出那时的社会结构和各阶层的生存面貌。”

荒牧月一开始没有听懂五郎大哥在说什么,不过还是用零花钱买下了这本书,并以此为借口,拉着五郎给她讲解。

五郎开始还有耐心,帮助荒牧月补课,半个月以后就没有再坚持了。

相比于读书,五郎更喜欢在新宿,练习骑射。

毕竟,弓马骑射,男儿立身之本,不可荒废。

………………………………

五郎放鸽子以后,荒牧月并没有停止这本书的阅读。

因为,她发现这本书的“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调查报告式”的解决问题思路,对于狩渔屋同样适用。

荒牧月的目标,是成为狩渔屋的五代目。

这本书对于荒牧月来说,要比那些无聊的课本有用多了……

…………

真的和大哥说的一样。

这是一篇史诗级的巨幅画作。

大量的精确数字比如各种商品的来源、价格、年销量外,还包含了一些商品的制作方法。

比如对酱油的描述:

“本地做的也有,门岭来的也有。小黄豆子蒸熟,晒得半干,摊开使它上霉,再拿了去煮。煮出来的水加进香料和盐,就成酱油。”

“煮后的豆子就成豆鼓,但这种豆豉是不好的。好豆豉是煮好没有滤去酱油的豆子。”

“豆豉和酱油均以三、六、九月生意较大。豆豉每月销得二三百斤,年销三千多斤,每斤价一毛四。酱油每年销三几百斤,每斤价一毛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