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策签订完协议后,坐船到智利转了一圈就回到了本土,在葡萄牙短暂停歇后并没有经地中海回到博格达城,而是坐着特鲁琴的客轮来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撒赖港。
撒赖港,就是以前的格但斯克。
跟邓策一起抵达这里的还有葡萄牙摄政大臣渥巴锡。
在上次的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失去了除了柯尼斯堡以外的波罗的海沿岸领土,全部归还给了波兰,但格但斯克的失去是让他们最痛心疾首的。
这里是东普鲁士的最大港口,城里住着的都是普鲁士人,随着被割让给特鲁琴,城里的普鲁士人自然不愿意继续待在这里,纷纷迁到了柯尼斯堡。
于是就给特鲁琴人留下了一座空城,有这样的好事乞塔德自然不愿意放过,根据与普鲁士人的协议,格但斯克依旧保留汉萨同盟重要港口城市的资格,但由于孤悬海外,乞塔德还是对此地进行了新的规划和建设。
在过去的几年里,特鲁琴人已经将原本只有十里的城墙扩建为四十里,规模大大胜于从前。
之所以这样行事,自然是在不能在周围种地,一旦有战事发生,如果只是一座小城,别的不说,将你围上一年就能让你弹尽粮绝。
于是,一座完整的工业、商业港口城市的规划就应运而生。
时下,波兰的煤炭、铜矿、硫磺储量位居欧洲前列,粮食更是遥遥领先,立陶宛矿产资源贫乏一些,但也有比较不错的铁矿资源,还有优质的石灰石、花岗岩和黏土。
与国王卡齐米日、首相卡罗尔商议后,一来为了兴旺格但斯克,二来也为了扶持联合王国,让这两地大力采矿、采石,各种矿产资源源源不绝经维斯瓦河运到格但斯克。
几年过去后,被乞塔德改成撒赖城的格但斯克已经面目一新。
一座城墙全部由切割的整整齐齐的石料垒起来的巨城巍然矗立于波罗的海南岸。
港口也改成撒赖港,规模扩大了十倍。
除了军工工业,今后面向波罗的海诸国的民用产品也有部分从这里出发销往各地。
当然了,坐拥波兰这个欧洲最大的粮仓,自然少不了修建巨大的能够满足城里军民三年之久的粮仓。
之所以将其改名,那也是有原因的。
格但斯克显然是一个斯拉夫名字,普鲁士占据后改成了但泽,为了彻底打上特鲁琴人的印记,改名就势在必行了。
否则,无论是普鲁士人还是波兰人,在强盛的时候给你来一个“自古以来”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里是乞塔德封给自己的三弟帖木儿长子维克多的领地,维克多刚到时才十五岁,后来又将驻扎远东的阿莎来夫妇派来坐镇指挥,几年过后城里已经有五万居民,人口规模乃波罗的海各国之冠。
港口里更是万商云集,各国前来贸易的船只数量更是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
特鲁琴人在这里施行了领航制度,单单收取领航费一项每年就赚得盆满钵满。
这里又是特鲁琴帝国设在波罗的海的总代表处所在,俄国、波兰-立陶宛王国、普鲁士、汉萨同盟、瑞典、丹麦的总大使阿莎来就常驻这里,而他的夫人、乞塔德的义女,那位有着传奇色彩的阿海自然也兼任了波罗的海情报总管一职。
亲王维克多如今快二十岁了,不过他只是名义上的首领,这里除了阿莎来夫妇,还有市长、驻军司令一系列各负其责的班子,他根本插不上手。
加上一些别有用心者的挑拨,维克多似乎对乞塔德有些不满。
就是因为这个,作为维克多二叔的渥巴锡才跟着邓策一起来到了这里,自然是想让维克多安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