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锡尔哈河与扎布汗河交汇处,巴彦。
巴彦,富饶之地也,内外蒙多有此名。
锡尔哈河流向扎布汗河时,所经之处都是平坦的荒漠,一到汛季河水便四处泛滥,千百年后便在扎布汗河以南形成了一处南北长约百里,东西宽约三十里的绿洲地带。
这里水草丰美,河汊纵横,大量的飞禽走兽在此聚集,既能养活大量的牲畜,还能打猎、捕鱼,故有此名。
这里原本是辉特旗的游牧范围,不过这一部辉特人却是从青海迁过来的,其首领是原在青海叛乱的罗卜藏丹津的后代,不知什么原因,此人并未留下子嗣,旗人虽在,但首领却迟迟没有得到清廷的重新任命。
作为札萨克图汗部的实际掌权者布尼拉特自然不会放过此地,他让自己的义子以宰桑的名义统领该旗,自己又将本旗迁到了这里。
札萨克图汗部共有十九旗,若是按照清廷的规定,各旗旗主不得擅自更改驻地的,但布尼拉特还是这样做了。
当然了,他打的旗号是原本的驻地被洪水冲毁了,不得不搬迁,若是清廷怪罪起来,他也有充足的理由,何况他原本的驻地也距离巴彦不远。
这一日,巴彦突然热闹了起来。
原来,布尼拉特虽然没有很快带兵抵达乌里雅苏台,但汇聚旗丁的命令还是下达了,这一日是距离这里最远,还在库苏古尔湖以南的中左翼末旗刚刚抵达的日子,布尼拉特立即举行了盟会。
盟会的目的只有一个。
“到底要不要去乌里雅苏台?”
说起来整个札萨克图汗部有十九个旗,花费了两个月汇聚起来的旗丁也只是五千左右,要知道,以前的札萨克图汗部总人口超过五万户!
盟会同样是在巴彦唯一的召庙面前的广场上举行,五千旗丁盘腿坐在广场上,十九名旗主则端坐在高台上,那里平日是喇嘛讲经说法用的,此时地上多了一块大地毯,十九人便围坐在地毯上。
虽然都皈依了喇嘛教,但盟会却是按照萨满教的仪式来进行的,之前他们已经祭祀过了天地,表明盟会前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纯净的,接下来才是正式盟会的阶段。
对于布尼拉特来说,就算没有乌里雅苏台的命令,他也会借着盟会的机会将汗部的旗丁汇聚起来,毕竟,科布多已经换了主人。
众人开始七嘴八舌起来,可以看得出,凡是年老体衰的旗主那自然是建议严格按照乌里雅苏台将军的命令,尽快将旗丁开往乌里雅苏台的,但是年轻的旗主则不以为然。
有的显然是在向我大清宣誓效忠,竟然建议直接攻向科布多,有的则模棱两可,“全凭世子吩咐”。
三十五岁的布尼拉特犹豫了。
虽然刚才已经祭祀过了天地,但并不一定能保证每一个的发言都是出自内心的,这些旗主对于大清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得到清廷封爵的自然是忠心不二,没有得到的显然是首鼠两端。
无论如何,场中没有一个人胆敢站起来声称要加入到特鲁琴一方。
布尼拉特曾经到过特鲁琴,深知那里的虚实,他自然知道加入到特鲁琴的胜算更大,但自己虽然贵为汗部世子,还是汗部实际上的盟长,但能够控制的也就是右翼左旗和辉特旗,余者态度究竟如何仍不知晓。
何况特鲁琴人此时已经完全消除了台吉阶层,自己的部落将来难道不会如此?
这一点是他最不能接受的。
见到布尼拉特没有说话,众人也开始沉默起来,不过布尼拉特需要尽快作出决定,各旗旗主带着旗丁来到这里,携带的粮秣并不多,而且骤然聚齐五千大军,对于巴彦绿洲的消耗也是很大的。
他,必须尽快作出决定。
这是一个晴空万里的好日子,布尼拉特最后看了看苍穹,然后闭上了眼睛,他准备让长生天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