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赶紧附和道:“都统大人长期镇守镇江城,肯定早就埋下了大量的伏笔,我等就静待好戏吧”
.......
镇江城。
又是一个令人陶醉的清晨。
铁瓮城附近,花之秀手下那一百人正挎着单刀,拿着长矛,昂首挺胸巡视着,为首的是一个彪形大汉,正是润州船帮押运司副押司花见秀。
花见秀是花之秀的堂弟,与他短小精干不同,倒是长得十分雄伟,区区一个船帮,也在自己内部分成了几个分支机构,并冠以某某司的称号,负责押运的叫押运司,首领则叫押司,显然是水浒传看多了。
当然了,能够让船帮屹立几十年不倒,又拥有庞大的人口,完全靠霸道或者下三滥的手段是不行的,其中必定有几个真正洞若观火的能人,取一个押司的名号实际上是在自污其身、故惹笑耳,以降低朝廷的关注也是有可能的。
在镇江城,除了船帮,还有两大宗生意,一个就是丝绸,包括生丝以及各类织好的丝织物,这里是南北交汇点,由于扬州大运河入江口闸口的存在,这里成为一个大型转运点也是自然而然的。
还有就是铁料,天可怜见,眼下已经是十八世纪末期,我大清铁料质量最好的地方还是三处。
一个是广州佛山,一个是徐州,一个是苏州,单论质量,尤以苏州为甚,苏钢之名崛起于大明,此时还是那里最好,可想而知我大清占据中华后在科技上几乎毫无进展。
自从几次与特鲁琴的大战后,清廷深知凭着以往的规制是无法打败他们的,但完全更改规制实在也不是我大清包括皇帝在内的衮衮诸公所愿,何况想要更改规制也需要海量的银钱来支撑。
对于一个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国度来说,以不变应万变才是真理,稍有变化便是万劫不复,清廷显然明白这个道理。
准噶尔战事、川西土司战事、甘肃青海回部叛乱、层出不穷的白莲教起义,实际上早就耗空了国库。
幸亏他们还有江南。
此时的江南,特别是长江以南大运河沿岸,或者还可以延伸到浙江宁波,往北依次是绍兴、嘉兴、苏州、常州、镇江等地,除了农业发达,出产大量的粮食,还是工业重镇,丝织业就不用说,那是天下之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