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这位老人,苏辋急忙起身迎了上去作辑说道:“小子苏辋,见过范相公。”
范仲淹看着面前这个故作成熟的小孩子上下打量了一番后才笑着摆了摆手,轻声的说道:“老夫已不在朝中为官,相公这个词已经不适合我了。倒是你一个7岁稚子却从川中千里迢迢赶来杭州,殊为不易啊。”
“幸得家中护院保护,这一路走来虽小有惊吓,但终是平安来到了杭州。”苏辋恭恭敬敬的说道。
“眉山苏涣苏文父是你的什么人?”范仲淹已经看过苏辋的拜帖知道他是从益州路眉山而来,所以就好奇的问道。
“正是我的伯父。”苏辋回答道。
“哦。包希仁倒是在东京的时候在我面前多有称赞过你的伯父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所以我有一些印象,看来家风确好,你一黄口小儿为何想要拜我为师啊?”
“我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也曾自己看过一些兵书。对上阵杀敌很是羡慕,自从小时候听完了范公的事迹之后,就心生仰慕,一直想向您学习。三个月前偶然听闻范公您任杭州知州,所以这次特地赶来想拜师学习,学习行军打仗的知识,也想当个出将入相的人物。而且我一想到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人就深感痛心,所以也是立志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让我大宋真正意义上完成华夏一统。”
看着信心满满、自信朝气的苏辋,倒是让范仲淹显得颇为动容。毕竟如此年纪就有如此志向,真可谓世间少有,再到苏辋从进来之后就一直礼貌得当,谨慎的态度,于是心中自是升起一丝喜爱,不过还是直接说道:“志向倒是远大,但能力怎么样,我还是要考考你。”
“当然愿意接受范公的考校。”苏辋再次低声作辑,然后端正自己的姿态迎接范仲淹的考校。
于是范仲淹开始给苏辋提出各种问题,不管是儒家经典还是各种兵书内容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校。
好在苏辋经过几个世界的之后,他的记忆力已经相当棒了,不用说几本儒家经典,他都已经背的滚瓜烂熟。对于范仲淹的考校自然轻松度过,只不过苏辋更多还是只记得书本上的知识,儒家经典还好,但一旦涉及到行军打仗这方面实际操作经验的话,他就完全不行了,只能做到纸上谈兵。
不过范仲淹也可以理解,毕竟行军打仗这可不是光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融会贯通的,必须得经过实践经验慢慢积累。
历史上那些青史留名的名将也不都是天生就会打仗的,都是从战场上一步步学习得来的。天生将种的人终究是少之又少,历史上也找不出几个来。
经过一番考校,范仲淹是越看越喜欢。苏辋不仅能熟记书本上的知识,还能讲出一番自己的见解,虽然这些见解都显得有些匠气,不够观点独特,但对于7岁的小孩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而且兵书方面也确实如他所说。苏辋看过兵书不少的,范仲淹提起的很多兵书上的知识都能对答如流。只不过涉及到实际操作方面,确实没有任何经验,但却偶尔也有一些突发奇想的奇思妙想,当然这也是建立在苏辋这个现代人见多识广的情况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