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税收并不是农业税和人头税,而是盐税,盐税之利甚至可以占到一个王朝税收的一半以上,比如开元后期,盐税的比重就达到了国库总收入的60%,食盐之暴利可见一斑。
即使是战国时期,食盐所带来的税收也是空前巨大,管仲时,齐国缺钱,齐桓公想要增加农业税和商业税以此充实府库。
管子说:如果官府增加什么税收,那么这个行业就会凋零,这是不理智的。
齐桓公问:那寡人该想什么办法为齐国积累财富,请您教我。
管子回答:齐国的盐业十分发达,应该把盐铁收归官府专营,这样官府就可以通过盐税积累大量金钱,百姓可以少吃粮食少吃饭,但一定不能不吃盐,即便我们增加盐税,老百姓也不可能不买盐。
后来齐桓公按管子所说,将食盐的开采运营出售都收归国营,短短几年时间就使得齐国府库空前充裕,最终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商鞅变法之时秦国贫弱,为了积聚军费商鞅同样大刀阔斧地对盐业进行改革,将食盐的经营之权收归国有,短短几年时间,秦国就积累了巨额财富。
即使是到现代,食盐也是归国家专营,私人开采售卖都必须去办理相关执照,原因就是管子所说,食盐乃人的必需品,所以历朝历代都对食盐的管控极其严格。
当年管子将盐铁收为国营后,齐国历代国君都一直遵从管子的策略牢牢地将盐铁运营之权掌握在官府手中,但食盐暴利齐地又多商贾,许多商贾联合齐国的贵族,都在私下采盐贩盐,官府对此屡禁不绝。
田氏代齐后,齐国境内出现了大量的田氏贵族,这些贵族勾结各地的商贾,大量的开采食盐,然后低价贩卖到民间或其他国家,从中赚取暴利。
齐国官府对这种现象也是睁一眼闭一眼,究其原因,齐国多商人,这些私下买盐贩盐的商人盘根错节,几乎遍布齐国各地,就拿现在临淄上的百官来说,几乎每个人的家族都在从背后贩卖食盐,官府就算想禁绝这种现象,也无从禁起。
这么做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民间出现大量私盐,官盐的价格稍高于私盐,百姓宁愿去买廉价的私盐,也不会去买高价的官盐,不止是百姓,就连秦国,楚国,赵国的商人,他们也愿意去买低价的私盐,然后带回国以平价售卖赚取差价,于是大量的金钱都流入那些奸商的腰包,官府的食盐却大量滞销,财政因此受到重大损失。
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将盐铁完全收归国有,严禁民间贩卖私盐,这种现象才有所好转,但即便如此,西汉时期还是有不少人挺而走险贩卖私盐,究其原因还是食盐带来的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