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对射时,因为强弩手在第三层,处于蒙军火力覆盖最多的地方,强弩手因为要用脚踏,动则弯腰,死伤最众。
孟珙提议放弃或用少量强弩,第三层改为弓手和持盾弓手,搭配一列弩手,每弓手身边放一名举盾弓手,护罩两人。
宋军第三层通常是蒙军箭雨落下最密集的地方,受到伤害也最大,用举盾兵护佑弓兵,不但能减少伤亡,也能对蒙军造成伤害。
强弩射一箭,弓手可以射四五箭,理论上虽然多了一批举盾的人,但第三层输出是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另外举盾者和弓手每过一段时间,可以轮换,有效保持第三层的战斗力和输出。
孟珙还说蒙军近战时,有人会扔出骨朵,小锤,甚至小斧头。
宋军长枪兵应配备短刀。(飞刀)
等蒙军冲锋到前时,可以飞刀扔战马或蒙军。
孟珙上信一大堆内容,基本皇帝都支持同意,在信最后,孟珙说,从长期来看,想打败蒙军,将来还得出去野战,想杀到蒙古境内,还得靠骑射。
野战靠守是守不住的,当天幸好蒙军兵少,他们又来了援军,而且不缺粮。
如果在野外比如草原上被蒙军粘住,没有粮食,早晚会被活活拖死。
所以宋军还是得练骑射,要能正面和蒙军对抗。
但这骑射不是一年两年三年能练起来的,是个长期的过程。
这古代通信还是很麻烦的,南宋从四川到临安通迅是很慢的过程,要不然四川也不会形成自治,连财政军事都几乎是独立的。
时赵与芮登基后,立刻改制了都进奏院,着重建设驿站。
从四川到临安的通信,采用了水陆结合的方式。
时蜀口大本营在沔州,孟珙长期在这边,崔与之在成都和沔州两地来回,近七十高龄,相当辛苦。
从沔州的信出来,都是从水路沿汉水到襄阳,再从襄阳到九江,再从九江到信州,再从信州到临安,全程约两千多里,大概有三成是走水路。
陆路是八百里加急快件,水路二十四小时都在开船。
沔州到临安如果路上顺风时间多,最快十天能到临安,慢的话十二天也能到,效率在这个时代算是比较高的,成都到临安稍微晚两天左右。
皇帝专门在都进奏院设了四川到临安的专用快船,加上快马,把成都到临安通信时间缩短了两三天。
而在他之前,南宋到成都最快纪录是十八天,用的金牌通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