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重炮出世(2 / 2)

“长一百七十八,围二十三,内径十二,倍径十二。”

赵与芮一听这数据和以前的炮都不一样,疑惑的看向唐波。

唐波赶紧向他仔细介绍。

27式火炮和以前的有几点不同,首先是看围和内径数据就知道,炮壁加厚了。

加厚炮壁是为了耐用。

章丘大战,现场最快有人五分钟左右打一炮,最慢的约八分钟左右。

基本打一炮后,骑兵就已经冲到面前,第二炮只能往敌军后阵打。

当时大伙为了杀敌,尽量加速打,但连续的发射,炮管很难冷却,容易损坏。

如果用五分钟打一炮的速度,连打到七八炮,炮管就可能会变形。

虽然当时还能勉强用用,但战后就要重铸。

“现在加厚了炮壁,我们试验后发现,如果一柱香内(五分钟)打一炮,大概打到十二炮,炮管才会变形。”

而一场有重炮的战斗,通常十炮左右可以结束。

如果重炮足够多,打的时间再慢点,或许六七炮就能结束战斗。

“现在炮弹多重?”赵与芮问。

现在的炮弹直径约为十一,重5400克。(宋每斤600克),约重九斤。

相当于后世十斤多。

这个炮弹就比较沉重了,明末最大的红夷大炮炮弹也就二十斤左右。

最大的红夷大炮有三米长,几千斤重,后金拖运时,要用四头牛加几十个人,行军是非常缓慢。

但重炮的威力是显而易见的。

唐波说,这九斤重的炮弹在两百步内打到人身上,直接能把人打穿。

这种炮弹打在人群里,立刻可以撕出一条血路,杀伤力成倍提升。

赵与芮火药配方比明末时强,虽然是十斤重的炮弹,但在两百步内,威力不比红夷大炮差,只是超出两百步后,威力就不如红夷大炮二十斤重的炮弹,毕竟人家重量在那。

“陛下,其实还可以减少炮的重量,比如那几道圈,和中间的长痕--”这时边上有个官员开口。

宋军的火炮,不管什么型号,中间都有三个圈,这三个圈凸出来围在炮身上,也是比较占重量,另外还有一条长痕在炮身上。

很多工匠不明白为什么要围三个圈,这不是多余的嘛。

那长痕更是难看。

“这个圈不能减,一定要。”赵与芮笑道:“长痕留着有用。”

他弄三个圈当然是有原因的。

在欧洲木铸法没有进来之前,在泥铸法和失蜡法没有发明之前,明初的火炮,都是一截截箍起来的。

这样的炮极不耐用,很容易崩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