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阳有些不可思议的望着身边的这个白衣书生,两只耳朵差点就像驴子一样竖了起来,满满不敢相信的望着他,心中的震撼不言而喻!
3000多乌合之众前来埋伏官兵,本来就有些让人不大敢相信,可眼下这个白衣书生,对这么一只强大力量,仿佛从来就不曾在乎过一样,轻描澹写的便说要就此放弃!
说不要就不要,到底是魄力太大还是太过儿戏?
这怎能不让他感到吃惊呢?
要知道,聚众造反这种事情,尤其是在这种初级阶段的时候,每一个人手都显得格外珍贵。这3000人马,可是费了好大力气才纠结起来的!
就在他疑惑之间,身边的白衣书生却已经下发了最新的指令,让这3000乌合之众火速后撤,在撤退的慌乱路程之中,毫不犹豫的丢弃了大量的兵械以及物资!
什么水袋竹筒,干粮辎重,丢的满地都是。
而在身后负责追击的蜀王府侍卫,一个个不由面面相觑,这胜利来的太过突然,让众人一时间都纷纷傻了眼!
甚至不少人都会开始设法收集地上的遗留之物!
站在后方观战的蜀王朱椿,自得意满的对身边的张丹青吹嘘说道:“丹青你看,本王的府中侍卫,战力可是出类拔萃的,队伍一旦冲锋而出,这些个虾兵蟹将,立马就溃败而逃了!到时候写给朝廷的奏表,还望丹青记得替本王美言几句,也让本王沾一些许功劳!”
目光从交战山谷,转移到蜀王朱椿身上,张丹青微微点头:“王爷大可放心,蜀王府的众多护卫,浴血奋战之中,可谓出力甚多,在下一定据实直言,绝不会有半点隐瞒!”
眼见对方如此信誓旦旦的保证,蜀王朱椿心里多少有些宽慰了不少,和张丹青并肩而立,高兴的继续打量战场上的状况。
对方这些贼人兵败如山倒,被众多官兵在屁股后面一直疯狂追撵,有如丧家之犬一般!
可追了没多远,却听到了徐妙锦下令的鸣金声音!
古代打仗有着击鼓和鸣金的说法!远在2500年前,已有与行军关联的“金”和“鼓”。在《诗经·小雅》第三章有“钲人伐鼓”一句,古人行军时有“钲”(音征)和“鼓”。这句的意思就是:“掌管鸣钲和击鼓的官员(钲人),这时在击鼓。”击鼓和鸣金是古代军事指挥的号令之一。《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曹刿论战》载长勺之战中,齐国、鲁国都是击鼓进攻。击鼓除用以鼓舞士兵进攻外,部队驻扎和行军时也通过鼓声发布号令。《文献通考·乐考十一》载:“军城及野营行军在外,日出没时挝鼓千槌,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首为一叠;三角三鼓而昏明毕。”这里击鼓是报时和警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