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他当然没有让加蓝流放三千里的本事,但在他成为帝王之后,却动辄就会把无数的大臣流放三千里。
不过,朱元章虽然没有文化,但他对子孙的教育工作是极为上心的,无论是已薨的太子朱标,还是如今已经成为帝王的朱允炆,他们都自小生活在极其浓重的儒学氛围中,经由明王朝最一流的儒学大师传授学问,这种封建帝制时代下的正统教育虽然不能使他们从内心里变成一个仁慈善良的人,但却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成为帝王之后的治国方式,不过,朱氏皇族所接受的儒学教育,其实是被阉割过的。
朱元章在成为皇帝之后,最爱研读《孟子》,但朱元章发现,《孟子》中的很多思想,其实并不利于他统治明王朝的百姓。
比如,《孟子》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一句话,朱元章认为,这无疑是对帝王等级的一种降级和挑战,所以,老朱同志索性把这句话删去了。
而在这种改头换面的儒学教育下,皇长孙朱允炆只习得了儒学之表,但却并没有习得其里。
比如,朱允炆在即位后,锐意进取,很快进行了一波内容十分广泛的革新,一改祖父朱元章严刑峻法的倾向,积极平反冤假错桉,改变了自大明开国以来动辄杀戮的政治环境,同时,年轻的小皇帝十分注重以仁政治国,减轻赋税,减免徭役,赢得了百姓们的一片呼声。
不过,即便如此,在固有的观念里,建文帝朱允炆在大明十六帝中的存在感仍然是极低的,甚至低到仿佛朱允炆登上帝位的目的,就是为了被他那野心勃勃的叔叔来推翻的。
造成这种结果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永乐年间的官方史料为了掩埋掉建文时期的历史,将朱允炆的年号删除,而将明太祖朱元章的年号延长了四年。
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然而,事实上朱允炆在不过四年的执政生涯里的所作所为,恐怕能比之后的着名宅男嘉靖和万历皇帝加起来做的事情还要多。
朱元章曾经惊为天人的删改过《孟子》,而他大概想不到,在他眼里恭让谦逊的皇长孙朱允炆在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大幅度的删改自己的《大明律》和《御制大诰》。
朱允炆认为,祖父所制定下的法律太过可怖,譬如一人犯罪,全家连坐,又比如官员只要贪污六十两以上即遭处斩,这样的法律条文在朱允炆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实在不利于自己和广大的百姓群体以及朝堂上的官员们搞好关系,所以他很快取消了绝大部分洪武时期的法律制度。
法律维度的降低,果然使黎民百姓和朝廷百官对皇帝感恩戴德,但朱允炆不知道的是,祖父朱元章当年制定出这样的严刑峻法不是没有理由的,明初时国家虽然统一,但内部环境仍然十分恶劣,随时都有陷入危机的趋势,法度的严明,则会让动乱的社会趋于稳定,而朱允炆的行为恰好和朱元章的意愿背道而驰,致使他在更改了那些看似严格的法律条文后,建文朝廷的大环境很快又陷入到了一种动荡的境地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