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未渐之事(2 / 2)

在执行死刑之时,他们首先会贴出告示,何时何地对何人进行处决,望百姓知悉。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他们是鼓励百姓出来观看处决过程的,来起到震慑、警示作用。

当然还有第二类,第二类就是犯人的亲朋好友。

正所谓:“鸟之将死其声也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家卷、亲朋是一个人在世界上最亲、最近的人。

犯人即将临刑,这对于他们来讲非常悲伤,也是一种别离。时日不多,刑场是生死离别之所,在这里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可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了却最后一件心事。这个情况下,犯人的亲朋好友可以,将提前做好的饭,尤其是有纪念和追朔价值的食物,比如说当地的名小吃,一般肩膀光也会通情达理的,允许家属喂食给犯人,作为最后的告别……

当然了,这样的氛围下,自然少不了吃瓜群众的围观……

在官府的宣传下,吃瓜群众来到刑场观看典刑的过程。在这里,他们一方面可以从犯人犯罪到接受处罚的桉例中得到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好奇心和获得刺激感。

在古代娱乐方式欠缺的时候,一部分百姓从中找到”乐趣“,在恐惧、激动、情绪释放的轮换中,感受来自心灵深处的解压,从单纯心理活动来看,这和现代人喜爱看恐怖电影一致。

综合这三方面因素:例行公事、生死离别、寻求刺激感,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代对犯人行刑之时,人们将刑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了。

但刑场不光是处决死刑犯的,也有用来处决一些非死罪的钦犯!比如说通政使司曾秉正,也在此列!

按理说,腐刑又称为宫刑,古代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而这种宫刑,一般都在净室进行。净室,又称为蚕室,所谓蚕室,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也许是最早的无菌室概念),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这就是说,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苟全一命,须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

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根但不能结实。另一种说法是,宫刑的人像腐朽的木头不能开花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