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离京(2 / 2)

淮阴和淮安的关系,有史以来都是相互从属!

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泰定元年(1324年)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于淮水之南。天历元年(1328年)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迁县城于小清口之西北。离淮阴故城十里远,开始没有城墙,后来因战事需要,筑有东西北三面城墙(南面临河),边长3.5千米(今码头旧县)。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桢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眼下的淮安治所,正是清河县。此处水网发达,水运也非常的快捷方便。

在众多下属的拥簇之下,张丹青很快的便来到了清河县县衙,并在清河县知县的带领下,来到了该县的殓房,见到了尸体已经有些发肿的郭奉!

时间隔着也不算是太久,可郭奉的尸体,早已成了巨人观,粗粗的一看上去显得极其可怖而又瘆人!在场的许多官员,甚至远远的都不敢直视,纷纷用并不算宽大的袖子,遮住自己的眼脸侧边!不敢去看这骇人的一幕!

毕竟不是午作出身,大多数官员能有这样的反应,也实属寻常,张丹青并未见怪,只不过官做到了他这个层级,验尸这种小事一般也不用他亲自动手了,知县也非常的识趣,并未从中过多打扰,反而是唤来了一个午作,当着张丹青的面开始公开验尸。

古代的官员验伤和验证尸体,规矩自然是非常繁琐和复杂的,容不得一丁点的马虎和大意。

凡验尸官验尸多先派出军卒、差役,或是带上侍从、家丁,然后召集邻人、保长,叫他们作为前导,为自己铺草开路,先行察看尸体之类,都是骚扰乡民的行为。这样的危害最大,一定要严加禁戒。

凡验尸官接到公文之后,不可接见本地的官员、秀才、江湖术士、和尚道士,以防被他们欺诈及招惹诉讼。如果验尸公文没有写明检验时间的,应该先到桉发现场,约估路程远近及往返时间,然后填写到公文上,以免延误。并且约束午作、仆役等人员,不得让他们擅自离开,防止发生索贿行为。遇到夜间,必须命令午作、仆役作出书面保证,方可在外留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