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2 / 2)

朱允炆闻讯后,立刻派人持敕,令朱棣返回北平。

面对着朱元璋的亲笔书写的遗诏,朱棣心里一万个不高兴,哪有父亲死了,不许儿子守孝的道理!

可是,朱元璋的权威在朱棣心中是一堵无法逾越高墙,让他心有余悸。

寻思良久后,朱棣选择服从遗诏,掉头返回了北平。

得知朱棣回去了,朱允炆松了一口气。

但随即,他就产生了担心。

这才刚登基几天,朱棣就敢公然挑衅。如果外地的叔叔们集体逼宫,自己该如何是好?

本来皇帝有烦恼,使个眼色,手下的大臣应该就能立刻心领神会,为君分忧。

可是,偏偏朱允炆身边的大臣都是书呆子。朱允炆的各种暗示,大臣们就是猜不出皇帝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时间久了,朱允炆受不了了,索性主动挑破,他在朝堂上问自己的老师黄子澄:“先生还记得昔日东角门之言吗?”

朱允炆登基前,曾坐在皇宫东角门问黄子澄:“诸王位尊辈高,拥有重兵,且多不法,您怎么看这个情况?”

黄子澄回答道:“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

意思就是说,藩王手上才几个兵。倘若他们敢造反,我们就出动大军平叛!开局就给他们丢个王炸,飞龙骑脸,怎么可能输?

见朱允炆旧事重提,黄子澄及其一班朝臣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皇帝是想削藩啊?

退朝之后,挑明立场的朱允炆决定组建自己的智囊团。

削藩是大事,一个人忙不过来,必须要成立一个项目工作组。

那么到底哪些人有资格进工作组呢?

黄子澄算一个,他是朱允炆最信任的人。

兵部尚书齐泰也算一个,他是朱元璋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

但是两个人好像也不够,毕竟工作那么多。

思来想去,朱允炆便把没有功名在身,但却名扬天下的方孝孺也拉进了工作组。

至此,朱允炆的智囊团组建成功。

有了智囊团的辅佐,朱允炆在朝会时正式将削藩事宜提上议程。

黄子澄很会来事,首先向朱允炆上奏,建议用强硬措施削藩,必要时刻可以采取武力讨伐,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藩王问题。

按照朱允炆和黄子澄的设想,大臣提出方案,皇帝拍板决定,削藩这事就可以开始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