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1 / 2)

如果要为建文帝丢掉皇位找一个责任人的话,在齐泰、黄子澄、李景隆等几个候选人中,李景隆是肯定拨得头筹的。

作为“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统帅,李景隆光荣的完成了坑死数十万大军的光荣任务,帮助朱棣完成了逆袭,成功的断送了表弟朱允炆的江山,最后投降了表叔朱棣,有很大的内奸嫌疑。

李景隆的光荣历史基本上源自于他的父亲,!

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大明开国元勋,着名的猛将,又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为大明建立了赫赫战功。

明朝建立后,被封为曹国公,列功臣榜第三位,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

李文忠也是朱元璋时代少数得到善终的开国功臣,死后配享太庙,追封岐阳王,谥“武靖“,赐葬在南京钟山。可以说,一个武将该得的东西,李文忠全得到了。

作为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和一般的二世祖不同,从小就喜读兵书,讲起军事理论来头头是道,人又长得英俊潇洒。

《明史》形容他“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

朱元璋亲自帮他将名字从“李九江”改成“李景隆”,可见对他的喜爱程度。

李文忠死后,李景隆袭父爵曹国公,在这一时期,李景隆表现出了很强的练兵才能。

他在练兵中十分注重阵法阵型及部队的配合,将兵书中的战阵在训练中演练,训练出来的士兵“闻鼓则进,闻金则退,进退合一,蔚然有序”,让朱元璋十分满意,让他掌管左军都督府,并升任太子太傅。

从这一时期的表现来看,李景隆妥妥的一个名将坯子。他还善于与蕃人打交道,主持过大明边境的茶马互市,用大明的出产换来战马,训练骑兵,一时声名鹊起。

人人都奉承李景隆,只有朱棣对李景隆的评价不高,认为“李九江,纨绮少年耳”。

如果这真是朱棣在当时的评价,那朱棣的识人之明也真的可怕,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景隆真的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纨绮少年耳”。

(这是断送江山的建议!

朱允炆登基后,在两个书呆子齐泰、黄子澄的强烈建议下,对那些藩王叔叔们举起了“削藩”的大刀。

在对第一个倒霉鬼周王朱橚的削藩中,就是由深得信任的李景隆担任行动指挥的。李景隆以备边为名前往开封,包围周王府,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非常好的完成了任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