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2 / 2)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所以在面临危难时,贵族们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否则的话,人人只知享受而不奉献,哪怕贵族垄断了社会资源,那也迟早会分崩离析。可见,“君王死社稷”实则是贵族阶层为了维护圈子而“约定俗成”的要求。

是以,春秋时期很多有名的诸侯,如夫差、勾践、宋襄公、重耳、齐桓公等人,大多会亲自出征。但乱世以来,礼崩乐坏,道德伦理体系的约束不复以往,沦为阶下囚或亡国之君的王室后裔,往往面临颇为凄惨的遭遇。

有人面对死亡,可以大义凌然,留下一曲慷慨悲歌;也有人不甘屈辱,悲愤赴死而引起故土子民的同仇敌忾;还有人假意逢迎,忍受卧薪尝胆之苦,终是“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此情形之下,如何妥善安置前朝皇室,成了一道难题。正是在处理该问题的两种主要解决方案的对比之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才会成为明代皇帝的“专利”。

三、二王三恪也挺香

古代有一种规矩,叫“二王三恪”。是说新朝建立,乃“兴灭国,继绝世”。为宣扬自身之正统,新朝要对前朝王室后裔封爵,不仅给予他们封地,还允许立庙祭祀。一般来说,封前两代苗裔,即“二王后”;封前三代苗裔,为“三恪”也。

这个现象在汉晋之际颇为常见。曹丕称帝后,汉献帝受封山阳公,食邑一万户;西晋建立后,献帝后裔仍为山阳公,而魏元帝则成了陈留王;至刘宋灭东晋,山阳、陈留尚在,还多了个晋恭帝的零陵王。

这一时期的“二王三恪”之所以如此常见,盖因曹魏成功实践了“禅让制”,令其在维护儒家伦理体系的前提下,成功实现王权的平稳过渡,故后世政权皆有样学样。

这么一来,前朝宗室不仅能拥有王室苗裔出身,还有不错待遇,得以安享富贵。因此,很多皇室后裔在面临亡国时,都抱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心态,如刘禅、孙皓那般“自缚请降”。

除了这种解决方案,还有直接采取暴力手段的。亦如风评最差的五代十国,值此乱世,道义无存,以杀见杀,导致前朝苗裔大多遭受军阀毒手。鉴于此,宋朝遂将“右文抑武”当成基本国策,并重振文教,主张“以理服人”。

结果怎么样?靖康之耻,徽、钦二宗身不由己,受尽万般屈辱;崖山海战,宋军全灭,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亦跳海殉之。显然,游牧族出身的金人和元人,都不讲“二王三恪”。赵宋苗裔非但没有抵抗的本事,也难以落得善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