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为贺拔延嗣虽有功于社稷,然而先前之过错亦不可忽视,且陛下金口玉言,既已免其河西节度使并凉州都督之职,不可再更改旨意,不如另封别处?”
有了姚崇此言的台阶,李隆基立刻顺势点头道:
“元之所言甚是,既如此,就封贺拔延嗣为安西副大都护、四镇经略安抚使,择日回京述职,至于他表奏苏鹤有功之事……”
皇帝嘴角抽了抽,终究是没好意思再下黑手掩盖其功绩,毕竟苏鹤一战斩双侯、诛杀敌军主帅,可谓是破军杀将,功大莫焉,便随口道:
“准其所奏,其余册勋之事,交由吏部和兵部自行商议吧。”
“臣等遵旨。”
果如贺拔延嗣所预料的一样,他虽然打了胜仗,甚至功远高于过,但最终还是丢了河西节度使的官职。
郭虔瓘那边呢,自然是做戏做全套,五万大军都集结完毕了,岂能又解散回去?那不是更让兵士们抱怨皇帝耍他们玩呢,只得白白耗费着钱粮继续向河西开进。
午时,皇城中,吏部和兵部的堂官们齐聚一堂,为贺拔延嗣和苏鹤的勋官转数吵得不可开交,连午饭都来不及吃了。
何谓勋官转数?
这是唐朝时期的军功体系之一。
《唐六典》按照敌我双方力量之对比,将各种级别的军功分条定下。
其中,以少击多,破城、破阵的战斗定性为“上阵”,双方力量相当的为“中阵”,以多击少的为“下阵”。
其次,再根据斩获不同,将杀获率达到四成以上的定为“上获”,二成的为“中获”,一成以下的为“下获”。
如此,则“上阵上获”的军功最大,“下阵下获”的军功最小。
另外,在整体的功劳外,还要据将士们的具体贡献,把军功分成一、二、三等。
比如“上阵上获”的第一等可以得到五转,第二等得四转,第三等就只有三转。
“上阵中获”和“中阵上获”的第一等均为四转;“上阵下获”“中阵中获”“下阵上获”的第一等可得三转;“中阵下获”“下阵中获”第一等为两转,各个不同“阵获”的二、三等分别递减一转,
至此,唐朝就形成了一个总共有25个等级的军功体系。
“转”是用来衡量功劳的单位。
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中,就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之句。
唐朝在北朝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十二等级的勋官体系:
“凡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为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