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离军东行,三王赋诗(2 / 2)

“在玉门关的其他王氏子弟……莫非是……少伯?”

苏鹤抚掌一笑,朗声道:

“三王齐聚玉门关,岂非因缘凑巧?日后你们若能各自辉煌腾飞,定是一桩千古美谈!”

随后,苏鹤亲自将王昌龄领了过来,还有他的叔父王校尉,四个同宗之人一朝相聚,很是寒暄了一阵。

将近午时之际,苏鹤请众人吃了一顿西北美食,狠狠地尽了一把地主之谊。

玉门关的粮草依旧紧缺,不可能让他们大吃大喝,苏鹤是特意骑马与四人赶至临近肃州的一处小镇里吃的这一餐。

当夜,众人都在玉门关军营里安歇,王之涣自不必说,已经是营中一员了,而王维作为传旨的使者,同样有资格在边军营地里暂住一晚。

第二日,吏部的批文就抵达了玉门关。

朝廷准许了苏鹤的称病致仕,勋官骁骑尉保留,而职务官果毅都尉和武散官游击将军,都随致仕免去,另外还给了他一百贯的“慰问费”。

可能是吏部的官员见苏鹤信里写得恳切,也感叹才二十岁的年轻人就“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了,这一百贯算是一种惋惜。

苏鹤得了吏部的批文,立刻兴奋地打点行装,就要离开。

一个时辰后,站在玉门关东侧二十里的地方,王家四人一起为苏鹤送行。

王维接下来还要赶往沙州,宣读一些册封其他有功将士的圣旨,因此不能和苏鹤一道离开。

临行前,苏鹤一股脑交给了王之涣十数瓶益气丹、培元丹等丹药,都是他在云梦宗时私藏的,并叮嘱他道:

“季陵,你来的这个时机可不算好,我听闻陛下已经让潞国公郭虔瓘接替贺拔延嗣担任河西节度使,潞国公新官上任,难免要立几场军功以彰威严,纵然突厥不来犯境,他也可能主动引兵挑衅。”

“你没有武道修为,只有儒修才气,战场上不易自保,我给你那些丹药,都是对武修颇有助力的,你可凭此在军中广交友人,战时相互扶持,方能平安。”

王之涣点点头,收下了这些瓶瓶罐罐。

一旁,王校尉早就备好了纸笔墨,笑道:

“苏郎君将离军远行,儿郎们不出言相赠?”

“……”

苏鹤也满怀期待地看着三人。

王昌龄腼腆地轻声道:

“我与苏郎君相识不久,就以出塞为题吧。”

说着,他便吟诵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校尉抄录在纸上,一道橙光赫然升腾而起。

三尺五寸,诗成鸣州。

由于此诗立意在于抵御蛮族,故而当下并无才气伟力出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