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清源县公(2 / 2)

时任河西兵马使的李光弼得知后,连忙言于忠嗣劝告曰:

“大夫以爱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何以知之?今以数万众授之而不立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

“然夺石堡城乃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大夫军府充,何爱数万段帛不以杜其谗口乎!”

王忠嗣却慨然答道:

“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

“忠嗣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李将军,子诚爱我矣,然吾志决矣,子勿复言。”

李光弼听后,叹息道:“我诚恐因君被责罚而遭受连累,故不敢不言。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随即恭敬地退出,不再多言。

时间回到当下,当李隆基皱着眉打开董延光上表的奏折后,目露怒色,气得呼吸急促起来。

原来,董延光此封奏疏名义上是请罪,实则通篇都在说王忠嗣阻挠军计,延缓出兵,导致徒劳无功,将过错全甩到了王忠嗣身上。

由于之前王忠嗣就反对攻打石堡城,又口称一旦用兵必将折损数万军士,加之如今战事失利的结局果如他所料,这一切都导致李隆基又悔又恨、又惭又怒,产生了昔日“袁绍杀田丰”的那种心理。

所以,皇帝十分自然地“忽视”了这封奏疏上明显的漏洞,并没有将董、王二人召回京都详细询问,而是直接听信了奏疏上的话,左手用力地一拍御案,大怒道:

“岂有此理,王忠嗣竟敢阳奉阴违,不遵旨意,害死多少边军将士,朕恨不得杀之以谢天下!”

殿上,六部百官最前方,右相李林甫闭目养神,不发一语,似乎这一切都与他毫无干系。

然而用不着李林甫亲自开口,他的党羽们就纷纷出列陈述王忠嗣的各种罪过,其中,以近日才入京述职的济阳别驾魏林的话最为令人战栗。

“陛下,臣任朔州刺史时,曾听闻王忠嗣自言曰:‘我幼养宫中,与忠王相爱狎’,彼欲拥兵以尊奉太子久矣。”

这一番话出口,偌大的大殿内顿时噤若寒蝉,凝固无声。

任何皇帝,都把与太子结党视为绝对的逆鳞,魏林这是直接把王忠嗣往死路上逼啊!

而百官们都心知肚明,魏林背后,真正操纵这一切的,是右相李林甫。

龙椅之上,原本暴怒的李隆基呼吸却缓了下来,眼神冰冷,嘴角甚至流露出一丝笑意。

高力士距离皇帝最近,能够感受到这位帝王平静的外表下蕴含着的滔天杀机,不由得对王忠嗣心生担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